华为亮明牌:做多联接、撑大管道、使能行业数字化

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命运,对个人或企业甚至国家,都是如此。2017年4月11日,华为2017全球分析师大会(简陈HAS 2017)在深圳召开,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开场讲演中系统化地梳理了华为的未来战略:“ 智能社会的征程早已开始,多年来的探索过程和技术创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孕育了巨大的商机。华为坚持做多联接、撑大管道、使能行业数字化的战略,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做智能社会的使能者和推动者。”在热门技术不断涌现、风口依次乱入的时代,华为亮出了自己的战略明牌。

在智慧社会,比特和原子不再是泾渭分明

徐直军在讲演中描绘了华为理解的“智能社会”三大特征:第一,万物感知,所有的物、所有的人都可以感知到;第二,万物联接,所有的一切,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全联接起来;第三,万物智能,每个个体都是智能的,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智能的有机整体。

全球大数据专业、可穿戴设备之父、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阿莱克斯·彭特兰,在《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洞悉了在物质和能量之外,信息和思想的流动,给社会结构、认知结构带来的巨大影响。

虽然大家对智能社会的定义口径略有不同,但核心内涵却有众多共通之处。华为要做行业数字化使能者,其实目标也是要让信息与知识的流动,成为社会进步、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助力。

在数字化实现之前,尽管人们已经利用通讯和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流通环节,但物理世界的原子和数字世界的比特,是有清晰的边界,一些研究者甚至会把数字经济直接归为虚拟经济的范畴,与实体经济做区分。但事实上,我们身处的数字化社会就像复杂的人体一样,不只是由肌肉、骨骼、血管、皮肤等实体构成,神经网络也是构成健康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未来人类借助通信网络和大数据技术,有可能会建成更高效和强健的人类社会神经网络。

智慧社会由于全联接的实现,也许不会再去区分什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因为它们已经实现了必不可分的融合。而商品从诞生之初,并不是以企业家的经验和判断来做研发和生产的依据,用户的需求和愿望,直接就是影响生产流程。比如说现在很多电子产品会出现一些颜色卖断货,而另一些颜色还有大量积压,如果在智能社会中,在更加智能、敏捷的生产调度和调配之下,这种无谓的资源浪费和货物积压会大大减少,全联接、智能化会带来比市场这个指挥棒更高效、更精准的资源调配方式。

徐直军认为华为在智能社会实现过程中应该聚焦三件事,这也是华为未来几年的核心战略:第一,做多联接,联接所有未联接的人和物,并使得带宽更宽、体验更好;第二,撑大管道,视频将无处不在,无论是沟通也好、处理问题也好、教育也好、医疗也好,越来越多地通过视频来开展,而不是继续靠过去的语音和数据。因此视频将成为管道中信息流的绝大部分,发展好视频,就能撑大管道;第三,使能行业数字化。华为将通过促进ICT基础设施全面云化,助力所有组织数字化来使能行业数字化。

但数字化转型是这一切愿景实现的前提,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数字化转型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行动比讨论更有意义

数字化转型,现在不只是科技领域热议的焦点话题,也是被各行各业寄予厚望的战略风口。但如果在数字化转型之前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调研和实施规划时,很多决策者会倒吸一口冷气,因为用高速路换轮胎已经不足以形容它的风险等级,数字化转型更像是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换发动机、变速箱和中控总成……数字化转型,风险巨大、缺少成功案例,但却是众多企业和组织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华为常务董事、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在HAS 2017做主题演讲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欧洲有一位客户因业务要求想申请一条新专线,当地的运营商给出的周期是6个月,由于业务上线已经非常急迫,所以这位客户辗转找到了当地运营商的CEO、CIO做加急申请,但他获得最基础的管道专线还是用了3个月的时间。

三个月时间,如果放在10年或者20年前已经很短,但现在等待三个月对于某个手游或者直播快速上线已经是无法容忍的。由于互联网企业的突袭,行业用户一旦享受过敏捷和弹性极强的IT基础机构部署,他们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所以现在不是运营商想不想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是客户需求倒逼着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否则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像一只传统的装配了大炮、坦克和步兵的常规部队,遇到了空陆一体、信息化作战的特种作战部队。

那么如何才算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徐直军在演讲中总结了五条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首先,面向员工、面向伙伴、面向客户,数字化企业要能提供ROADS化的体验(即Real-time实时、On-demand按需、All online全在线、DIY和Social);其次,要能充分激发和使能员工;第三,适应快速多变的客户需求和技术趋势,要具备敏捷创新的能力;第四,要具有健康的生态体系。数字化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企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参与生态,要么主导生态,没有其它选择。只有融入、参与或主导健康生态,才可以更好发展、更好抓住机会;最后,实现智能的运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整个企业实现自动化决策、智慧化决策,提升整个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丁耕说华为内部一句话:“没有被执行的战略就是吹牛。”所以,华为向自己开刀,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尝试,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数字化的华为。华为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始,“华为研发云”依托全球数据中心,建设了10万桌面云和110万个虚拟机,实现了代码上云和作业上云,使各研发作业环节时间缩短50%,研发作业效率提升约1倍。

据相关机构测算,未来十年内行业数字化潜在价值在15万亿美元,这是一块巨大无比的蛋糕。据丁耕介绍,其实很多电信运营商已经携手华为在做数字化转型的尝试:德国电信携手华为,已经在发展云服务、视频、IoT等新业务,德国电信的IPTV业务上线半年时间就发展了50万用户;中国电信携手华为做IPTV业务试点,结果当地用户的离网率从3%降到了0.3%;巴西的电信运营商尝试推出视频服务,在带宽和内容收费之外,在10个月之内还获得了6000万美元的广告收益……

数字化转型虽然难度巨大,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数字,又激励着企业、政府、或是行业组织进下定决心进行数字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云化和更智能更高效的资源分配,是重中之重。

成立Cloud BU,华为全云化战略加速落地

数字化转型之所以能够带来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资源的云化和智能分配。在徐直军看来,云服务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的商业模式,不管是面向运营商的ICT基础设施,还是面向企业提供ICT基础设施、面向未来推动人类走向智能社会,云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核心之核心。

为了加速华为全面云化的战略落地,华为宣布正式进军公有云市场,投资打造开放、可信的公有云平台,并构建“Huawei CloudFamily”。在原有3大BG业务的基础上,华为专门成立了Cloud BU,据徐直军介绍,Cloud BU诞生的目的非常清晰明了,就是把公有云打造好,把公有云业务发展起来,通过强力投资实现目标。

按照徐直军的介绍,华为打造公有云策略有点不同,希望打造公有云的Family,包括华为自己运营公有云,和运营商合作公有云,如德国电信OTC、中国电信天翼云等,与电信运营商一起实现公有云的目标。同时,华为也会跟运营商一起聚焦重点行业,携手整个行业的伙伴,打造一个公有云的生态。基于这个生态,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实现其应用上云的迁移,以及基于华为公有云的Cloud Native应用开发。

丁耕在谈到如何实现全面云化时反复强调,华为不会自己干所有的事,华为最大的优势,是有全球范围的服务团队和合作伙伴,有强大的企业客户资源,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优势,基于多年来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走出一条不同的公有云发展道路。丁耕这句话,在华为总部的运营商业务和企业业务展厅也能得到印证,在展厅中众多的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金融等解决方案,都会有合作伙伴的名字,华为在这些方案中提供了通讯和连接的服务,把提供设备和解决方案的机会留给了生态伙伴们。

在百度百科中,使能者的定义是,运用自身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调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发挥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的社会工作者。华为的特长就是做通讯、做连接,VR、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风口,哪一个能离开通信?没有必要盲目跟风,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就无惧任何一个风口的到来。

全面云化,在华为已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华为Cloud RAN和Cloud air已经商用。在HAS 2017期间,华为发布了企业无线通讯2.0方案,无线产品线营销运作总裁邱恒在接受专访时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频谱资源就如同土地资源一样稀缺而昂贵,80%的企业没有授权频谱可用,那些即使拥有授权频率的特殊行业其带宽资源也非常有限,华为无线通讯2.0方案,其目标就是把免授权的闲置频率资源充分用起来,就像共享单车一样,需要多少就动态分配多少,用完即走,而不用一直霸占着宝贵的频率资源。

华为打战略明牌的底气,是多年坚持的高研发投入

我之前参加过很多知名科技企业举办的峰会和论坛,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虽然干货满满,但似乎缺乏了一些科幻感和未来感,华为做多联接、撑大管道、使能行业数字化的核心战略,基本上算是以往战略的自然延续和拓展,与众多互联网公司善于制造惊艳的概念和名词相比,华为的未来战略显得稳健而平淡。

但华为真正让竞争对手畏惧或者尊重的地方,可能并不是靠某个灵光一现的点子或创意而胜出,而是靠多年的技术和客户积累。HAS2017上公布的官方数字显示,在过去十年华为累计研发投入达到了3100亿人民币,研发员工也达到了8万多人;未来计划每年在研发上投资100~200亿美金。

有不少朋友会有体会,在打牌时,有些对手靠一招鲜式的新奇招数还好对付,但就怕对上那些手里握着大牌、跟你正面搏杀的对手。在华为企业级产品解决方案展厅出口处,有一个由深浅两色华为专利编号数字构成的华为Logo,这传递出华为尊重技术、遵循基本商业规律的企业价值取向。

像数字化转型、5G、物联网、人工智能、VR等被业内普遍看好的新风口,最终比拼的还是技术实力和生态竞争力。在我看来,在商业模式上,华为没有奥秘可言;在战略选择上,华为没有独辟蹊径。华为就是一个喜欢打明牌的牌手,多年以来的搞研发投入和客户资源,就是华为手中的底牌,牌面即便被别人看到,也很难去模仿和复制。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4-16
华为亮明牌:做多联接、撑大管道、使能行业数字化
在商业模式上,华为没有奥秘可言;在战略选择上,华为没有独辟蹊径。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