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益瑶“端午颂”重磅面世

9月20日,见到刚刚从北京返宁的国画家傅益瑶女士。一如既往的靓丽柔美,却已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件大工程:历时一年,完成长达14米的大型国画长卷《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这是国内首次以长卷形式再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活态传承现状,15日在京举行专家论证会,获评“构思巧妙,布局合理,高潮迭起,是难得的艺术佳作。”扬子晚报记者冯秋红

创作缘起

“这是为祖国文化做贡献的机会”

即便在已经完成画作后的现在,傅益瑶也仍然沉浸在激动中。“这是文化部立项的国家项目,是为祖国文化做贡献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把中国的风俗文化变成国画画面,还无人尝试过”。

琢磨再琢磨后,她用两条脉络来贯穿长卷:一是文脉,一是图脉,“文脉是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不管到了什么时代,从未改变,端午节让人们内心的这种精神追求集中爆发出来”;“图脉是用传统笔墨手法来统御画面,在具体的处理上,既有场面宏大的叙事特征,又有细节的生动性,从而耐看耐读”。

在接到这个课题后,傅益瑶油然想起了父亲傅抱石,“我爸对屈原有着非常深挚的感情,他对《楚辞》能够倒背如流,我们几个孩子的名字全部是从《楚辞》中来的。以前一到端午,父亲就会流连在《云中君》、《大司命》、《屈原》等画作前,有一种初恋一般的感情,这也是沉淀在灵魂里的诗歌”。

创作过程

两赴秭归、西塞考察民俗活动

外表貌美如花,内心却是坚定执着。在接到创作任务后,傅益瑶即赴湖北秭归(屈原故里)考察、体验、写生。画面中间,有一组“窗式”表现的民俗民情,即来源于写生考察。仿佛让人透过窗户看到一户户民居里欢乐的生活场景,傅益瑶为我们打开了六扇窗:给孩子洗澡以求“百病皆除”;包粽子;挂艾草;点雄黄驱邪;系彩带过情人节;屈原诗会……这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让端午这个节日一下子变得可亲可近接地气。

画面中的青山绿水是湖北的山川地貌,屈原祠来自实景,是屈原灵魂所在。第一段的祭祀也充满民风民趣,“虽然屈原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在民间却是用喜庆的形式来纪念他”。傅益瑶画下了祭祀的欢乐队伍:踩高跷、唢呐声声、鼓声震天、彩旗飘飘……而龙舟竞渡则体现了屈原赐予人们的力量,“丢粽子的时候人们会大喊:三闾大夫,魂兮归来。而龙舟,你们可以看到有三种,每一种都来自现实生活。”

傅益瑶拿出了厚厚一摞的写生稿、水墨稿给记者看,这些草稿最后提炼出了画面中的山山水水和一千多个人物。

妙在何处?

“五个合一”拓展水墨画空间

9月15日专家论证,有专家总结为五个合一:古今合一——开篇是“云中君”相伴屈原,接下来是今人祭祀活动,从天上到人间;“非遗”与中国画合一——打通雅俗关系,具有独特的美术价值;山水和人物合一;现实与想象合一;全景与特写的合一。

这五个“合一”使得整幅长卷构思巧妙、新颖,是长卷的非长规的成功处理,更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传播·弘扬)的一种有价值的方式。为此,傅益瑶动用了中国画的一切表现形式:水墨、色彩、山水、人物、特写、全景(一切表现手段,点、线与水墨的协奏,水墨与彩色的融汇,全景与特写的交错),等等。人物场景的精细刻画并不妨碍整体的笔墨书写性;热闹的民俗色彩并不影响整体的水墨气韵。整幅作品大气、恢弘,既有骚体文的情彩恣肆,又有乐府诗的生活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画作长1395厘米,宽180厘米,面积达230平方尺。画面上总共有一千多个人物,尺幅之大创目前国画创作之最。9月15日,该画捐赠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收藏。据悉,今年年底将在京举行盛大的展览。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9-23
傅益瑶“端午颂”重磅面世
9月20日,见到刚刚从北京返宁的国画家傅益瑶女士。一如既往的靓丽柔美,却已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件大工程:历时一年,完成长达14米的大型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