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中国新能源车占比或超预期 专家称九成目标挑战不小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超预期的速度发展。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5年6月新能源车在国内总体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已达53.3%,提前实现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专家朱云尧对2025年的预测。这一数据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可能比专家预期更快。
当前市场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6月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5.4%,豪华车为30.3%,而主流合资品牌仅有5.3%。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反映出不同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上的巨大差异。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已占据主导地位,而合资品牌转型步伐明显滞后。
从市场份额来看,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占据71%的零售份额,新势力品牌占19.5%,特斯拉为5.5%,主流合资品牌仅3.1%。值得注意的是,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小米汽车等新兴品牌正在推动新势力阵营持续扩张,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活力和多样性。
朱云尧副总工程师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上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0%-75%,2035年达到85%-90%。这一预测虽然大胆,但并非没有依据。中国在政策支持、产业链布局、消费者接受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政府持续推动"双碳"目标,完善充电基础设施,这些都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然而,实现90%的渗透率目标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分布仍需完善,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其次,电池技术的突破和成本下降速度将直接影响市场普及进程。再者,传统燃油车企业的转型意愿和能力也是关键变量。最后,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等问题的担忧仍需解决。
专家指出,要实现90%的渗透率目标,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快充技术发展;鼓励电池技术创新,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完善废旧电池回收体系;加强智能网联技术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展望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基础设施完善,90%的渗透率目标虽然具有挑战性,但通过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这一目标有望实现。中国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这不仅将改变国内汽车市场格局,也将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