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立至今,滴滴出行已经走过三个年头。用滴滴出行CEO程维自己的话来说,滴滴“把别人十年的路在三年里走掉了”,到今天滴滴出行已经由一年前的1000名员工扩张到5000名员工。
快速的业务发展和市场抢滩让程维和滴滴始终被危机感环绕。他将这种危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像是原来没有开过车的人一上路就开到200迈,一路上遇到的事情都是第一次,包括找投资人、线上业务、线下业务、政策、国际化。
“我们内心是有危机感的,甚至是很惶恐的,担心我们到底能不能够服务好用户,能不能够驾驭得了这个平台,能不能对得起用户、投资人和团队。” 程维近日在接受腾讯科技等媒体专访时如是说。
而在发展战略上,程维表示一是滴滴一直在思考钱以外的竞争力,比如用户体验,比如大数据的技术壁垒;二是在国际化发展上则更希望通过合作和投资的方式实现本土化。
钱很重要,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
滴滴快最初的烧钱大战让人印象深刻,也迅速普及了人们对于手机叫车软件的认知。正如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所说,“烧钱可以给平台带来高规模。做出行平台,一定要靠高规模,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平台的效率。”
今年情人节,传闻已久的滴滴快合并一事终于落下帷幕,同时也掀起了中国互联网领域老大老二合并的风潮,包括随后的美团和点评、携程和去哪儿、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回顾当时所做的决定,程维表示“这是个非常正确的决策,如果没有当时的合并,就没有今天的滴滴出行。”
关于合并,程维表示这不仅仅是结束了市场的长期消耗,更重要的是从战略层面上能够更快地去做创新。
事实上,滴滴快的合并后不久,就上线了定位于出行共享的顺风车,随后相继推出滴滴巴士、滴滴代驾等新业务。由此,滴滴出行离“建设中国最大出行平台”的目标越来越近。
可以说,滴滴快的合并之后,新的滴滴出行在中国出行市场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滴滴可以就此高枕无忧,比如中国优步的威胁依旧还在。今年8月滴滴出行完成了30亿美元E轮融资,而中国优步此前也宣称完成了B轮融资,二者的新一轮烧钱大战或将一触即发。
但在程维看来,除了融资之外,还有更多值得关心的问题,滴滴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钱以外的竞争力。在他看来,这种竞争力体现在用户体验和大数据技术壁垒。
而即便是在早期的补贴大战中,滴滴也在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为了让司机和乘客接受和习惯线上支付这种方式,滴滴在司机和乘客之间建立了一个中间账户,由滴滴先把钱垫进去,如此一来,乘客一旦付款,司机就能马上接到车款的到账提示,而不用担心不好对账的问题。
“体验是因为滴滴规模带来的网络效应,滴滴是更大的平台,我们的网络效应可以给司机更多的无缝订单衔接,可以让乘客更快地叫到车,云端更适合中国的调度引擎技术。这些都不是钱能够改变的。”程维说。
与Uber的战略差异:通过合作、投资加速国际化
对于滴滴,很多人愿意将其描述为中国版Uber.但在程维看来,二者从来都是不一样的公司。比如,滴滴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一站式出行平台,而Uber对专车的关注度显然更高。程维更愿意将Uber看做是专车领域的对手,Uber具备的全球化视野和野心也在促使滴滴更快速的成长和全球化。
这种定位的差异化取决于中美市场的特殊性。滴滴一开始以打车软件做起,到今天中国有80%的出租车被互联网连接起来,然而这在美国、在欧洲都是不曾发生过的。
程维表示,在美国多数人通过自驾或者专车就能基本解决出行问题,但中国城市的布局、人口密度等注定了中国汽车保有量远低于美国,中国人也不可能通过自驾或专车的方式完全解决出行问题。“必须还有很多的像顺风车模式、巴士各种方法来解决中低层收入人群和普通上班族的需求。”
起初的定位的不同,也导致二者在后来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有所不同。
当Uber在中国市场追赶滴滴的同时,滴滴也在海外市场开始追赶Uber.不过与Uber直接在中国成立单独的运营实体中国优步的做法不同,滴滴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主要通过直接投资Uber的竞争对手来完成。目前,滴滴已对东南亚的GrabTaxi进行了投资,还与Lyft组建联盟,让两家公司的用户能够使用相互的服务。
滴滴以合作、投资的方式进军海外市场,程维表示这背后有其逻辑所在: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用户特点、文化、监管层面都有所不同,如果不能足够本土化那么将面临很大挑战,通过投资和合作的方式则能够更加了解当地的特点,滴滴要做的就是和本土创业者分享技术、经验、资本。
除了需要面对公司内部本身的危机感和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来自监管部门的挑战也是滴滴需要面对的。对此,程维并不避讳。他表示,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发生一些小的冲突,但整个行业的确是在向良性、信息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出租行业有很多弊病,程维将互联网改造传统出行问题比喻称“触动冰山一角”,现在则是开始破冰。“我们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出行更美好,同时让整个城市的效率更高,以此为标准重构一个新的交通出行行业。”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上海设立百亿级基金培育未来产业
- 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陈吉宁致辞,万钢阴和俊作主旨演讲,龚正启动上海未来产业基金
- 2024浦江创新论坛(第十七届)上海开幕 聚焦科技创新共塑未来
- 上海加码直播经济,2026年直播电商零售额力争达到6000亿元
- 数字技术助力目的地文旅产业升级,马蜂窝携多项创新成果亮相2024数博会
- NASA百米高发射塔成本飙升至27亿美元 比全球最高摩天大楼贵1倍
- 加州政府施压谷歌:掏钱救助本地媒体
- 数智兴疆!宽带边疆与信号升格助力新疆高质量发展
- 阿里云重回增长:公共云收入两位数增长、利润同比增长155%
- 鸿蒙智行享界S9及华为全场景新品重磅发布,持续构建智慧体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