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布财报,比银行还赚钱!下一步或将涉足金融业

极客网·极客观察5月8日 苹果刚刚公布2023年二财季财报,营收948.36亿美元,同比减少3%,净利241.6亿美元,同比减少3%,连续第二个季度营收和净利下滑。

相比上一个季度,苹果二财季的业绩实际上进入了“弱反弹状态”。D.A. Davidson分析师Tom Forte说:“苹果的业绩暗示公司正在安全穿越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但Tom Forte同时也强调,综合观察多家科技公司的财报,经济仍未走出迷雾。

二财季苹果iPhone销售额达到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市场对苹果产品的需求略有下滑,营收178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东南亚、印度、拉美、中东为苹果增长增添了动力。iPhone营收虽然表现尚可,但iPad营收下滑13%,Mac营收下滑31%。

R-C.jpg

苹果将涉足金融业

苹果很赚钱,比银行还赚钱,现在苹果正在将触角伸向金融业。

上个月,苹果与高盛集团联手推出一款高利息储蓄账户服务,用户1年可享4.15%利息,很明显,苹果想用高利息吸纳资金。反观美国银行,由于债券利率上升、银行破产导致储户抽回资金,整个产业动荡不止,而且银行破产潮似乎还在继续。

在标普500总市值中金融业只占11%,占比更高的还有三个行业。所有金融企业都依赖贷款,当银行受到惊吓,信贷窗口就会关闭,破产概率便会急速攀升。简单来说,美国经济如果陷入衰退,一般都是银行引起的。

科技正在重塑银行金融业

科技正在重塑各行业,比如能源、商业、汽车、娱乐,接下来极有可能是银行金融业。

今年一季度,摩根大通的净营收为383亿美元,净利126亿美元,苹果一季度净利为241.6亿美元,苹果显然比摩根大通更赚钱。摩根大通拥有资产约3.7亿万亿美元,拥有现金和有价证券约1.4万亿美元,苹果的现金和有价证券规模小得多,只有1650亿美元,但2022年苹果的利润达到990亿美元,比摩根大通和高盛之和还要多。iPhone用户已经达到12亿,苹果拥有的现金可能没有银行多,但它的业务模式似乎更有投资价值。

苹果储蓄账户开出的利息为4.15%,美国大通银行和美国银行给基本储户的利息只有0.01%,分析师Ted Rossman认为,许多储户可能会将钱从大银行转入苹果生态系统。苹果此举的目的不是与大银行竞争,而是提高用户忠诚度。苹果还通过“先买后付”产品向用户出借资金。有分析称,苹果储蓄账户服务上线仅4天便获得存款10亿美元,第一天便吸入4亿美元,银行有必要保持警惕。

Apple Pay是苹果金融生态系统的核心,它在iPhone用户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5%,2016年时只有10%。为了与Visa和万事达竞争,苹果允许商户通过iPhone、iPad收付款,它的长远目标是用iPhone取代钱包。

投资者回避银行股,转投科技产业 苹果受益

在FAANG股票中苹果的运营利润率最好,约为30.7%,一个季度净利约为25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也在250-300亿美元左右。实际上苹果也受到了企业债券和抵押证券的影响,“未实现损失”(unrealized losses)约为130亿美元。苹果并没有在财报中将损失列出来主要是因为它准备继续持有债券和证券,只要债券发行商有能力偿还,损失便处在“未实现”状态。苹果每年获得的自由现金流达到1000亿美元,130亿元损失不会让它伤筋动骨。2017年苹果开始投入更多资金回购股票,在此之前苹果的现金储备保持在2500亿美元,现在虽有减少,但1000亿美元仍然相当安全。

2020财年苹果的利润约为574.1亿美元,2021年营收3658亿美元,利润947亿美元,苹果已经多年成为《财富》500强最赚钱的企业。2022年前9个月,苹果iPhone销量只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4%,但占了整个手机行业利润的82%。苹果的赚钱能力相当强,业务相当稳固。

虽然如此,相比同行,苹果的估值仍然偏高,今年至今苹果股价已经上涨39%,未来增速也有可能放慢,实际上二财季已经放慢。Artisan Partners金融公司的Daniel O’Keefe解释称:“我们不能说苹果的业务在下滑,只是它的估值有些过高,科技基本盘已经不再完美。由此开始,苹果需要获得很好的增长才能保持良好回报,但是很明显,过去几年的高增长是无法维持的。”

UBS分析师在报告中警告称,3月份美国iPhone需求已经明显疲软,彭博Intelligence预计今年智能手机市场萎缩4%,高通也对智能手机需求发出警报。摩根大通分析师认为,苹果股价上涨主要是投资者回避银行股,转投科技产业,只要苹果业绩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恶化,苹果股价仍然会保持在安全水平(小刀)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