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消息(刘定洲)近年来,各行各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教育行业走在前列,教育平板等终端迅速普及、电子化作业和批改已是常态、远程上课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层面看力度更大:今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4月,教育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健全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制度体系” 。
“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生态,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在4月28日举办的2025中兴通讯中国生态合作伙伴大会教育分论坛上,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林炳致辞表示,这一政策为校企协同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AI大模型技术迭代并走向产业落地,“人工智能+教育”风起云涌,正当其时。中兴通讯是教育数字化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已在多省市协助客户打造了云端教育体系。在本次论坛上,中兴通讯分享了公司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布局。
规划三大路径:瞄准教育数字化关键要素
在会上,林炳分享了中兴通讯“人工智能+教育”的三大路径。
其一,设立AI+教育专项基金,孵化高校专业大模型向垂类行业应用转化;其二,开放5G-A、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各界共建"教育数字资源池",促进优质内容跨区域流动与普惠共享;其三,深化产教融合,通过联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贯通人才培养全链路。
三大路径指向了教育数字化的三个关键要素:资金、技术、人才。中兴通讯已在幕后做了很多工作。
例如在资金投入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信息化研究发展处处长马亮介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联合中兴通讯、辽宁向日葵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2025年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数字新兴技术专项申请指南》专项,加速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创实验室运营主任李燕在会上介绍了教育信创实验室相关工作,分享了信创人才系统培养的相关做法与建议。2025年第二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即将开启,中兴通讯将承接人工智能方向的“目标智能检测技术应用实践赛”,旨在解决目标检测中的技术难题,将学术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加速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兴通讯已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11所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并在多所高校联合开设了特色专班,打造了产教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教育行业输送了大量复合型人才。
在本次论坛上,中兴通讯智算AI认证正式发布。该认证将为合作伙伴提供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践认证的全链条支持,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的有机衔接。在全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中兴通讯副总裁、全球学习发展中心总经理李明为合作伙伴企业颁发ZACP授权证书。
前店后厂模式:打造教育星云智能体双平台
围绕教育数字化生态构建,最关键的还是技术创新,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化技术创新。
中兴通讯今年吸睛无数的AiCube训推一体机,以及最新发布的数字星云4.0版本,将在教育行业发挥重要应用。李明指出,中兴通讯依托AiCube训推一体机与数字星云平台,加速推进大模型在教育垂直领域的落地,携手产业上下游生态伙伴,做教育创新的“赋能者”、做产教融合的“架桥者”、做生态共建的“守望者”。
据了解,中兴通讯AiCube可提供从单机到多机集群的定制化软硬件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规模的教学需求,支持私有化部署和即插即用。在浙江大学的实际应用实践中,AiCube成功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开展,充分展示了其强大的性能和适应性。
中兴通讯教育行业总监芦晓飞进一步阐述了中兴通讯在教育行业的相关能力与探索。一方面,中兴通讯与教育部紧密合作,在教育部支持和引导下开展产学研课题申报、职业教育专业模型孵化以及AI大赛主办。
另一方面,依托中兴通讯海外交付经验及项目优势,积极投身教育出海工作,联合学校输出国际化专业标准。包括协同国内高校出海,培养海外人才;引入海外高校学生,学习国内先进的AI技术。
同时,中兴通讯提出了“前店后厂”的教育星云智能体双平台建设思路,基于数字化技术设施打造的管理平台和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协助高校提供教育智能体服务,开发个性化智能体应用。目前,中兴通讯已有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在本次论坛上,还有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辽宁向日葵、华晟经世、海光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先后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各自的教育数字化实践与成果,展示了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上述高校与企业均与中兴通讯达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强国战略以及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作为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正在教育行业不断落地。通过主办本次论坛,中兴通讯展示了深耕教育行业的决心,并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快教育行业大模型落地、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携手合作伙伴共建教育数字化生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