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拥“助贷”,机构如何“夹缝生存”?

金融科技公司中助贷模式已经成为主流。从时间线上来看,不论是已经上市的趣店、拍拍贷、品钛、信而富,还是市场新贵同盾、百融,或者正在试图转型网贷与现金贷公司,助贷都是一个利润空间尚可、转型成本较低、监管层默许的方向。

业内尚没有对助贷机构有明确的定义,在业内普遍的助贷模式中,金融科技公司主要帮助银行机构、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以及小贷公司放贷。其中,助贷机构根据自身实力,可以提供导流、部分风控、定价、贷后等除了资金以外的其他环节,由持牌机构提供资金并进行最后一道信审(有的合作中,金融机构只提供资金)。

这一模式虽然填补了一部分市场的空白,然而这么一个小金融赛道已经有了多家上市公司,并不断有新人挤进来。助贷赛道不易,不少公司都是迫于形势而转型,未来如果一家公司始终专注这条赛道,那么考验其长远盈利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绑定能力”:绑定优质资产的能力

助贷吸引金融机构的两点:数据与流量

前几年开始流行一个词“场景为王”,其实强调的是客群优、流量大、数据足的场景所带来的大量优质资产

蚂蚁金服与京东数科凭借自建优质场景,绑定大量优质资产,在连接金融机构资金时十分抢手,多次通过发行ABS等方式获得低成本资金。早期的趣店也是凭借阿里巴巴(第五大股东)的优质资产发家,直至现在还可以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获得不少金融机构的高看。而第二梯队的唯品会、携程、美团等创造出的资产,则也通过与助贷机构连接到各金融机构。

之所以强调资产而非场景本身,是因为场景只是一个总体特性,并非具体资产决定因素。被推崇至极的旅游与电商场景,不乏滥竽充数者。被业内所不看好的医美、教育等次级场景,也有优质流量和数据颇丰的公司。这也可以在金融机构与助贷公司的合作中体现——金融机构往往会挑走某个电商(比如A)的资产,而不是电商类场景的其他资产。因为他们看中的不是电商场景,而是A平台所绑定的的数据与流量,进而形成的优质资产。

绑定优质资产的能力决定了获得资金青睐的能力

拥有多元稳健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以最大限度缓冲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而资金青睐某家助贷机构,往往是看好其与优质资产的绑定能力。

首先要确定的一点,科技能力不代表绑定能力。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已经成熟应用的金融科技行业,助贷业务并不算是一个科技壁垒深厚的行业。助贷所涉及的导流、运营、风控、反欺诈、贷后等环节,在不同公司中拥有相似的基本方法论,尤其在经验丰富的老牌金融科技公司中,技术的差距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力。

助贷赛道是一个中间商的生意,他们既无法凭空产生资产,也不拥有大量资金,即便部分助贷机构拥有小贷牌照,但低得可怜的杠杆率也无法支持足够的在贷余额。

寻找优质资产导流给优质资金成了必选之路。而能否长期绑定优质资产,则是助贷机构吸引资金的核心能力。

排开巨头体系内的助贷机构,助贷机构的努力方向有以下三类:

1. 为流量平台搭建消费金融等功能。TO B的业务是粘性很高的业务,如果电商平台在最初开发消费金融功能时,就由某助贷机构合作开发,那么这样的合作往往比较长久。比如品钛与携程、去哪儿等OTA平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入场过晚,必定会吃亏。

2. 股权合作,将优质流量收为己有。比如趣店早期,蚂蚁金服为其贡献了大量用户和流量,即便后期不再有蚂蚁金服的流量,基于这样的好底,趣店也能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拿到更好的议价资质,自建生态,获得了不少金融机构资金。

3. 自建场景,常见的场景有电商商城场景、汽车金融场景等等。比如乐信旗下的消费分期电商分期乐,为其产生的优质消费类资产是其他助贷机构难以媲美的。

这三种模式中,吸引金融机构资金的竞争力递增。

赛道长存,但需要进化更多功能

综上所述,数据与流量即风控与导流,是金融机构目前与助贷机构的合作重点。然而随着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互联网金融、开放银行的布局、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打法等等,不少人都在忧虑,助贷机构是否有一天连“夹缝中生存”的赛道都会失去。

笔者看来这担心有些多余。

首先,助贷并不是收入可观的生意。助贷连接商业机构与金融机构,需要支付6%-12%的资金成本,不同场景拥有3%-10%左右的运营成本,还有很大一部分风险成本(坏账与逾期),已经不属于信贷行业中的好赛道,再加上“行规”:助贷机构往往兜底劣后,或者在服务期间为资金方缴10%以上的保证金,这部分成本让助贷机构利润摊得更薄。据业内人士称,该公司不同场景利润率仅在2%到10%左右,这还是不计算日常的行政成本在内毛估。

其次,银行想要直接对接场景,其中需要大量的接口开发工作,直接对接不仅是对金融机构与商业场景双方的技术能力与重复开发有挑战,也切断了金融机构与场景之间的缓冲方。如果场景方出现数据泄露,其直连的所有金融机构都岌岌可危,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担心开放银行导致隐私泄露的原因。

再次,与用户体验工作也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很多业务并非银行没有能力做,只是银行不适合或者擅长做。助贷公司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是凌驾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之上的,能者当多劳。

在这条长久的赛道中,助贷机构并非手握优质资产就可以躺着赚钱,也需要有自我进化的能力。

目前监管趋严,金融机构核心风控环节外包、助贷机构帮助地方银行跨区域经营都已经被制止。随着金融科技越来越深入社会各场景,助贷机构利率仍然居高不下、贴近36%红线的问题也需要得到改善,长久看来,助贷机构如何在“普”与“惠”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一个难题。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1970-01-01
蜂拥“助贷”,机构如何“夹缝生存”?
监管趋严,金融机构核心风控环节外包、助贷机构帮助地方银行跨区域经营都已经被制止。随着金融科技越来越深入社会各场景,助贷机构利率仍然居高不下、贴近36%红线的问题也需要得到改善,助贷机构在“普”与“惠”之间寻求平衡是个难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