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2025:鲲鹏平台“挑大梁”,国产算力点燃青春力量

8月的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内键盘敲击声密集如潮,一场国产算力生态技术人才的“巅峰对决”——第十二届并行应用挑战赛(PAC 2025)总决赛在此上演。

从2013年创办时的“星星之火”,到如今覆盖全国45座城市、吸引400余家单位参与,PAC大赛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更成为国产算力平台“鲲鹏”展现实力、培育青年人才的核心舞台。当200多支参赛队伍带着优化方案角逐赛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热闹的赛事,更是国产算力从“能用”向“好用”“广泛用”迈进的坚实步伐。

回溯这一历程,PAC大赛恰如一面镜子:早期参赛方案多基于国外技术体系,而最近两届大赛的显著特征是,参赛作品主要构建在“鲲鹏”全栈创新生态之上。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大赛见证了国产算力平台实现从芯片、基础软件到应用生态的完整突破。如今,“鲲鹏”生态的技术自主性与国际主流体系形成有益互补。这场持续十二年的技术马拉松,正以中国方案为全球算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PAC2025:鲲鹏平台“挑大梁”,国产算力点燃青春力量

鲲鹏:国产算力的“硬核底座”,让高性能计算告别“卡脖子”

“鲲鹏”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是一套完全国产化的高性能计算体系——从底层的ARM架构CPU,到上层的openEuler操作系统、国产工具链,每一环都是“中国造”。过去,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常依赖国外芯片和平台,不仅成本高,还面临技术“卡脖子”风险。而自2024年PAC大赛全面启用“鲲鹏”平台后,这个“国产底座”终于有了大规模实战检验的机会。

在今年的PAC 大赛中,“鲲鹏”的优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性能突破”上,有参赛队伍在“鲲鹏”CPU上实现了与国外高端GPU相当的AI模型端到端训练速度,而且支持超大批量数据计算时,模型收敛依然稳定——这意味着,今后训练生成式AI、处理海量数据,不用再依赖进口GPU,国产平台就能扛下重担。

更让人惊喜的是“鲲鹏”的适配能力。无论是气象预测需要的复杂数值算法,还是医学研究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甚至是核能领域的中子输运计算,“鲲鹏”都能通过优化适配,发挥出超强算力。南方科技大学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团队,用“鲲鹏”平台做分子动力学研究时,针对20亿个原子的超大规模体系计算,居然能保持80%的并行效率——通俗讲,就是把一个复杂任务拆给多台机器同时算,还能保证“算得快、算得准”,这对新药研发、材料科学突破至关重要。

赛场见真章:“鲲鹏”支撑下的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向“真场景”

PAC大赛的魅力,在于它不搞“纸上谈兵”——赛题都源自产业真实需求,而“鲲鹏”平台则成为选手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利器”。今年的应用赛道和优化赛道上,一系列基于“鲲鹏”的技术突破,正在悄然改变多个行业的计算格局。

在应用赛道,“解决实际问题”是核心目标。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Freagarthach”队拿下特等奖,他们做的是生成式AI模型DiT的优化——简单说,就是让AI画画、写文案时“跑得更快、更省资源”。团队通过优化“鲲鹏”的内存调度和算法结构,不仅让模型训练速度提升,还降低了计算资源消耗。今后我们用AI生成设计图、撰写报告时,背后或许就有这套方案的影子。

中山大学的团队则把“鲲鹏”用在了更硬核的领域——地震模拟。地震预测需要处理海量地质数据,过去一次大规模模拟可能要跑好几天。他们针对“鲲鹏”的硬件特性,优化了内存管理和并行计算策略:把地震模拟区域拆成多个子区域,让不同计算节点同时运算,再通过高效通信合并结果。最终,模拟效率提升了近一倍,为地震灾害预警争取了更多宝贵时间。

PAC2025:鲲鹏平台“挑大梁”,国产算力点燃青春力量

优化赛道则更像是“算力潜能挖掘大赛”——选手们要在“鲲鹏”平台上,把硬件潜力“榨干到极致”。清华大学“黄加红等于橙”队的全栈优化方案堪称典范:他们从硬件层面调整CPU与内存的配合(NUMA绑核),减少数据等待时间;再到算法层面把复杂任务拆成小模块(两级分块),让计算更高效。这套方案让目标应用的运行速度提升了数倍,相当于给“鲲鹏”装上了“加速器”。

还有山东大学“滴水blow队”针对AI领域的“Attention算子”优化,更是让人眼前一亮。Attention算子是AI模型(比如ChatGPT)的核心计算模块,过去算一次要8880毫秒,团队通过“鲲鹏”平台的指令集优化、算子融合等技术,居然把时间缩短到0.67毫秒——速度提升了1.3万倍!这意味着今后AI聊天、语音识别会更流畅,几乎不用等待。

PAC2025:鲲鹏平台“挑大梁”,国产算力点燃青春力量

不止于比赛:PAC大赛为国产算力织就“生态网”

一场赛事的价值,远不止于决出胜负。PAC 大赛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为国产算力搭建了“产学研用”的生态闭环,全方位赋能人才、技术与产业。

首先是人才培养方面,过去高校教高性能计算,常面临“学用脱节”——学生懂理论,但不会解决实际问题。而PAC大赛把气象、医疗、核能等行业的真实需求变成赛题,学生在比赛中不仅要写代码,还要思考“技术怎么落地”。更贴心的是,大赛还搞“竞赛招聘”,华为等企业直接在赛场选人才,优秀选手能拿到实习机会。十多年来,大赛已培养超1.3万名高性能计算人才,很多人如今成了华为、国家超算中心的骨干,甚至返回来当大赛指导老师、评委——国产算力的“人才梯队”就这样建起来了。

其次是“技术反哺”。参赛队伍在优化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鲲鹏”平台的改进空间:比如某个算法在“鲲鹏”上跑不快,某个操作系统功能待完善。这些问题反馈给平台方后,会直接推动国产软硬件迭代升级。今年有团队针对“鲲鹏”优化中子输运计算时,提出的“混合精度计算”方案,就被纳入了国产工具链更新——相当于选手们帮“鲲鹏”打补丁、升等级,让这个国产平台越来越成熟。

最后是“产业落地”。大赛中的很多成果,已经跳出赛场,走进了实际应用。比如有团队做的“广域海区计算优化”,实现了海洋声场的快速建模,如今已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用于海洋风能评估;还有医学领域的“FP16半精度差分算法”,能加速生物医疗数据处理,正在助力医院提升疾病诊断效率。从“赛场”到“市场”,PAC大赛让“鲲鹏”的算力真正变成了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未来已来:青春力量引领全球算力新纪元

随着PAC 2025总决赛在鄂尔多斯落幕,键盘敲击声虽已平息,但全球算力生态的变革浪潮正由新一代青年开发者掀起。这支以95后、00后为主力的创新军团,正突破“技术使用者”的局限,在“鲲鹏”等自主平台上构建原创技术体系,更以跨学科视野探索算力赋能社会的无限可能。

当算力成为数字文明的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互操作性和资源全球化调度,标志着算力发展已进入协同创新阶段。全球算力生态正迎来由青年开发者主导的深刻变革——从开源社区到国际竞赛,技术创新的火花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持续迸发。青春力量的核心使命,不仅共同参与书写全球智慧的技术史诗,更为它注入了包容、开放、可持续的基因。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人类计算文明新纪元的开端。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