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小说创作过程而言,其中存在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在一些写作社区中,这种争论被戏谑地称之为“随机和规划”之争。随机写作的人灵感来了之后直接写。有规划作家则是在下笔之前先计划一下。两种方法都挺有用的。
弗吉尼亚·伍尔芙、思妥耶夫斯基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都是在写小说之前先做笔记。威廉·福克纳把《寓言》的大纲写到了他妻子想要粉刷的墙上。约瑟夫·海勒为了对应《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不同情节制作了大量的数据表格。
但是詹姆斯·乔伊斯认为“写书不应该是提前计划的,应该是自然而然写出来的”。马克·吐温也坚持书是“自己写出来的”,他表示:“一旦书想要通过我的大脑进行设计的时候,我就停笔了。”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是这么说的,他还认为写书只要简单地把灵感倾倒出来就可以了,每天在灵感快要用光的时候就停下来,然后等着第二天恢复精神之后再写。
当然在写作过程中还有其他相连的点。伊塔洛·卡尔维诺通常从一幅图片开始写作,然后对这幅图片进行扩展。凯瑟琳·安妮·波特说:“如果我还没有想到故事的结局,我就不会开始动笔。我总是先写最后一行,最后一段,最后一页。然后再倒过来从开头写。”在作者们看来自己的写作方式和其他人都不一样。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虽然十分受欢迎,但是,尽管如此,她更多的是将她的工作看作是生活中的实验,而不是什么道德寓言。亨利·詹姆斯。
把她的工作定义为最不可能用来传教哲学的样本。写作方式的差异在大众市场或“流派”学校中同样也很重要。提前计划写作的作者有写了《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J.K罗琳,还有每写一部新书前就先提前公布大纲的约翰·格里森姆。另一方面,斯蒂芬·金认为提前就规划好情节是一种“不诚实”的做法。威廉·吉布森也不喜欢计划写作,他认为计划写作就像在做家庭作业一样。波兰小说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把他的写作过程比作是在糖溶液中浸渍一根绳子,然后绳子上就会开始出现糖的结晶体,结晶层变得越来越厚。奇妙的作家尼尔·盖曼表示他的作品是逐渐生长的。斯汤达写道:如果把一个小树枝放到矿盐水中,小树枝最后就会被完全地禁锢在晶体里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恋爱中的人会把自己的爱人完完全全地,没有一丝缝隙地关在密闭空间里。可能莱姆这样的作家会在写作之前想象好他的作品。雷蒙德·钱德勒和乔治·马丁之类的作家表示,如果他们提前计划好自己的小说的话,他们就会失去写作的动力了。就好像“建筑师”和“园丁”之间的区别。建筑师会先严格地计划,然后再建造。园丁则是直接种下种子然后浇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自然而然地就写成了。
当然这些分歧并不是否认写作本身是一种规划促成的事情。如果你回想的话,你就会想起朦胧的想法,准备好了的笔记,起初的草图和模糊的第一遍草稿。提前做计划的作者也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计划出来。
2、经常被拿出来争辩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很多随机写作作家认为理想的写作状态是类似于梦寐的状态。斯蒂芬·金表示他在写作的时候进入了遐想,雷·布拉德伯雷说他也差不多,他强烈地告诫作家们如果想要体验那种写作状态的话,是要靠感情驱使,而不是本能驱使。不要思考,思维是创造力的敌人。
3、那么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作者内心的写照吗?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会通过交换自己和他人的位置来理解他们的动作、语言。这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在读者阅读故事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地认同故事里的角色,并和他们做出一样的事。那些喜欢跟随灵感写作的作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会把自己带入到故事里,这就是他们不能提前计划故事情节的原因所在。
作者的移情手法通常是借助一些结构特征遮盖住他们原本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用他们的想象简单地续写。但公认的非小说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怀疑这种说法只是作者的自我诈骗。他还发现了一种荒谬的想法:小说里的角色会震慑作者。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声称自己被自己笔下的角色吓到了。
像斯蒂芬·金这样的作家也认为提前考虑好故事情节是不诚实的,作家应该直接给予角色场景,让他们自己发挥。J.R.R.托尔金表示他很久以前就学会了不强制决定书里角色的行为,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布拉德伯雷指出情节只不过是角色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留下的足迹。亨利·詹姆斯则表示他会先写下“一粒种子”或“一种病毒”,然后把它扩展成一种不可避免的局势,然后再把它放到小说构架中去。
4、小说的规划通常和作者想要通过小说表达的意图相关。这种说法是言之有理的,因为实现这样的意图需要强大的预见力和控制力。
陀斯妥也夫斯基在完成小说之前一定做了大量的笔记,因为他必须要解释作品里复杂的哲学思想,像他的作品《白痴》中的“美的积极理念”和《罪与罚》里关于道德的批判。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写道,他很高兴他的一位读者能够意识到他的作品实际上是“教条式的工作和建设”。普鲁斯想要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一些特定的哲学、心理学和文学思想。他在建筑方面十分欣赏哥特式教堂,他还很喜爱绘画和听交响乐,并从中得到角色或场景的灵感。
当然还有一些新的争论。例如布拉德伯雷说在他写作的时候总会有第二个自我出现,写作的人是他的第二人格,这是真的吗?所谓的第二人格会纯粹凭着灵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也许,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考虑到故事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即使创作者本身再喜欢,也需要好好考虑是否还有更好地写法,如果实在没有,才会采用。”
加速会:加速你对世界的理解,内幕全在这里!请关注加速会微信公号:jiasuhuihao
加速会主编微信:leaderweb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