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会注:经济放缓的情况已经持续了近十年,而且不只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生产力增长的放缓似乎影响到了所有的先进国家,是什么导致?生产力是经济学家们为之迷惑且为之烦恼的主题之一,也令每个人为之不解。
想象在1890年,你和你的朋友买了一只驴子和一辆车,想要开一家运送沙发和床之类大型货物的运输公司。如果你努力工作的话,你一天大概可以接到两单,你每天可以赚到55美元左右。让我们来简单计算一下,如果广告费用和驴子的食物费用每天要花去10美元的话,你和你的伙伴每天每人就可以赚到50美元。
现在把时间向前推15年,假设你从银行贷款买了一辆新上市的电动卡车。电动卡车的可以比驴子拉更多的货物,最多可以拉4000磅的货物。你在学会驾驶新工具之后就可以拉更多的货物啦,而且还能收更多钱,暂且就说一单110美元吧。因为卡车的速度要比驴子快得多,所以你每天可以做四单。假设你客源充足的话,每一天就可以赚到440美元。即使你每天需要支出40美元(由于气的消耗和贷款的利率),你和你的伙伴每人每天也可以赚到200美元。由于科技上的进步,你的收入也翻了两番。
当然,这个寓言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说价格会随着时间和竞争而逐渐下跌。但它还是传递了一个有关现代经济的,卡尔·马克思以及其他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批评家都否认了的事实:从长远来说,科技进步是可以提高生产力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的。事实上,直到最近,经济范围内的生产力增长和收入增长才有了一对一的关系。在生产力急速增长的时候(如1945-1973年间),人们的收入也在急速的增长。在生产力增长放缓时(如1973-1995年间),人们的收入也停滞不前。
在美国过去的二十年中,生产力增长和收入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破裂了。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速度。经济学家们讨论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缘由以及持续时间(有观点认为,非工资福利的成本正在上升,如健康保险;其他人则认为利润与工资相对上升)。但没有人否认,就长期而言,健康的生产力增长率是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先决条件。或者说,生产力增长缓慢是造成停滞和阶级冲突的原因。
最后,我要提出生产统计局于上周发布的数字。新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中非农业经济的生产力连续三季度接连下降。这是自1979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下跌。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自2007年起,生产力增长速度一直不高,自2010年起,情况变得越来越差。
一些数据说明了下面的问题。在1947-1973年间,每年的增长速率大约为3%。然而在1974-1995年间,由于某些不可说的原因,增长速率下跌了一半,达到1.5%。然而,不巧合的是,这时候的收入增长率也开始停滞。然后情况有所改善。大约在十几年后,可能是因为网络的发展,生产力增长速率又重新回到了3%,人们的收入也重新开始增长了。某些乐观主义者对未来发展十分看好,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实现。
自2007年起,生产力增长率一直都在1.3%左右。到了2010年后,这个数字越发地降低了,达到了0.5%。按照最新发表的数据,截至到6月份的前十二个月,每小时的生产量增长率为-0.5%。在截至到6月份的前三个月,年平均增长率为-0.4%。
最后的两个数字不需看得太过严重。季度生产力数据的波动都很大,最近的数据反映GDP增长速度的下降似乎快要结束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产率增长放缓的情况已经持续了近十年,而且不只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种生产力增长的放缓似乎会影响到了整个先进国家世界。是什么导致了增长率的放缓呢?有三种可能的答案,我会一个个向您解释这三个答案。
最温和的一种解释就是这些都是统计学中的幻景。根据这种说法,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政府的数据过于老旧 ,跟不上那种快速地把商品和服务引进来的超链接经济。哈佛的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曾在华尔街日报上表示:“当今悲观主义者对于经济增长速率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官方低估了生产力GDP的实际增长速率和家庭的实际收入。”
从表面上来说,这个解释还是蛮有说服力的。对于我们这一代把个人电脑看得都十分神奇的人来说,像 Siri,FaceTime,和 G.P.S定位之类的东西更像是科技上的奇迹。这些东西确实帮我们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效率。如果官方的数据不能反映出这一点的话,这些数据理所当然是错误的啊。
当然也有可能不是。在今年年初,三位生产力数据学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戴维·M·拜恩(David M. Byrne)、旧金山储备银行的约翰· G·弗纳尔德(John G. Fernal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马歇尔·B·莱因斯多夫(Marshall B. Reinsdorf)一起发表了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测量失误的解释。这只经济学家团队给出了三个要点。他们说,第一点,测量失误在信息技术里一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1995-2005年间,生产力增长率飞快增长时一样大的问题。第二,生产力增长速度放缓不能仅仅被定义为是难以测量产量的产业里的因素,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最后,我们从智能机和谷歌搜索器上得到的益处都被定义为了和朋友聊天等非市场活动,而不是在工作中提高生产力。这相当于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但是并没有提高人们的收入。
第二种更经得起考究的解释是,虽然说生产力的衰退程度还在不断地增大,这种生产率增长的放缓可能只是暂时的。很多比较前进的新技术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这又回到之前卡车的故事啦)。但是在这种衰退结束后,很多产业都会削减资本投资,更倾向于囤积现金或花钱回购股票。
而且不只是公司的管理高层会关心公司的股价(虽然这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公司没有看到市场对于他们产品需要更大更多新投资的需求所在。即使他们发现市场对他们产品的需求有所增长,他们也会选择雇佣更多能够使用现有设备的新员工。所以就业率健康增长,但是经济依然卡在低增长、低投资、低生产率的状态中。
如果以上所述发生了的话。新的技术或是经济增长的能力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探索经济发展的潜力。如果市场持续高需求的话(可能通过财政或者货币刺激政策),公司将加大投资,经济也会进入良性循环,生产力增长率和GDP增长速率也会相互促进。这大概也就是1945-1973年间的状况。
最后还有一个最黑暗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在最近新出的一本巨作中提出来的。这本书是西北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著的《美国成长兴衰》。戈登在15年前的芝加哥一次午餐后曾经向我解说过他的理论,科技进步已经和以前的内容不同了。
在戈登看来,像网络和智能机这样的东西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们与室内管道、内燃机、电气化和商业喷气客机这一类之前的科技创新无法比较。在演讲中,戈登经常会举出智能机和马桶的照片,然后让观众选择一个他们更愿意放弃的东西。他在几年前接受《华尔街日报》的时候表示:“看看这些理想中的厨房吧,它和1955年人们的理想厨房没有什么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直接把衣服从甩干机中拿出来晾到衣架上。”
如果戈登是对的话,这些下降的生产力数字仅仅表明现在的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没有以前大了。戈登表示,与其等着生产力增长速率和人们收入自己反弹,还不如推出一些扩大劳动力范围,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政策,如升高退休年龄,接受移民进入国家,扩大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他的言论表明我们必须要学会适应低生产增长率。
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呢?我有一些特别的意见。
拜恩、弗纳尔德和莱因斯多夫提出的测量失误的问题确实存在。它不仅关系到数字产业产量的收获和分类。在很多发达的经济体中,发展最迅速的部位往往是服务业,比如说很难追踪到产量的医疗保健。政府的统计人员也知道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提出能够完美解决问题的方法。
持续低迷的市场需求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除了会破坏公司对技术的投资,还会降低那些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工人的能力。50年前,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 和P·J·维多恩(P. J. Verdoorn)就在研究市场需求增长和生产力增长的亲密关系。它可能会对现代的经济学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最后,虽然戈登的观点有些争议,但也不能完全否决。毕竟,这种生产力增长速率降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开始于四十几年前,大约在1995-2005年间开始的。这种经济现象持续多久才叫做长期而不叫短期呢?在最近几年里,生产力增长速率放缓的程度变得越发严重,而且还会让公司和投资者们对于未来GDP增长速率的预测降低。这种对于增长速率的悲观情绪可能就是发达国家不能保持长期利率的原因所在。
重点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到达那种地步。可能,最终,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以及其他新的技术能够把生产力带入一条增长速率更快的捷径,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的提高,而且还能向悲观主义者证明他们是错误的。然而现在,我们似乎正生活在戈登的堕落世界里。
加速会:加速你对世界的理解,内幕全在这里!请关注加速会微信公号:jiasuhuihao
加速会主编微信:leaderweb
- 世间将再无松下电视:松下官宣解散家电子公司并彻底放弃电视机业务
- 雅迪集团与南都电源签署协议:携手共绘固态电池未来蓝图
- 美媒聚焦比亚迪“副业”:电子代工助力苹果,下个大计划瞄准AI机器人
- 微信零钱通新政策:银行卡转入资金提现免手续费引热议
- 消息称塔塔集团将收购和硕印度iPhone代工厂60%股份 并接管日常运营
- 苹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领先技术与深度整合是关键
- 英伟达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临过热挑战,交付延期引发市场关注
- 马斯克能否成为 AI 部部长?硅谷与白宫的联系日益紧密
- 余承东:Mate70将在26号发布,意外泄露引发关注
- 无人机“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台低空重力测量系统引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