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驳AI降智论:越用越聪明

黄仁勋驳AI降智论:越用越聪明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引发广泛讨论。该研究认为频繁使用AI会导致用户认知能力下降,表现为大脑活跃度降低、语言表达能力下滑,甚至出现直接复制粘贴、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对此,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反对,并提出了"AI越用越聪明"的独特见解。

一、争议的焦点:AI是认知助手还是依赖陷阱?

MIT研究团队通过神经影像学和行为实验发现,长期依赖AI工具(如ChatGPT)的用户,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明显降低。该区域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研究人员警告,这种"认知外包"可能导致人类思维能力的退化。

黄仁勋虽然坦言尚未阅读完整报告,但基于自身经验提出反驳。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分享了自己的使用心得:"我每天都用AI,但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是在退步,而是在进步。"这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揭示了AI影响认知的复杂性。

二、方法论之争:被动接受与主动思考

黄仁勋强调,关键在于使用方法。他将AI定位为"强大的学习工具",而非思考替代品。这种观点得到了认知科学研究的支持。斯坦福大学202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使用者采取主动学习策略时,AI工具确实能提升元认知能力(即"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而言,黄仁勋的实践方法包含三个关键维度:

1. 深度提问:将提出高质量问题视为认知训练

2. 交叉验证:通过多AI系统对比培养批判思维

3. 持续追问:不满足于表面答案,推动深度思考

三、神经可塑性视角:AI如何重塑大脑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大脑具有显著的可塑性。伦敦大学学院的实验证实,当人们使用AI工具进行主动学习时,其海马体(记忆中心)和前额叶皮层的神经连接会增强。这与黄仁勋的体验不谋而合。

黄仁勋特别指出:"当我跟AI互动时,本质上是在不断发问。想要提出好问题,就必须动脑、分析、推理。"这个过程实际上训练了执行功能的核心能力,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

四、实践智慧:AI时代的认知提升策略

基于自身经验,黄仁勋提出了具体建议:

1. 建立"AI对话日志",记录关键问答并进行反思

2. 设置"无AI时段",确保独立思考能力不被削弱

3. 培养"AI怀疑精神",对所有输出保持审慎态度

他特别强调:"每一个参与这类实验的人,都应学会批判性地看待AI给出的答案。"这种态度与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意练习"理论高度一致。

五、技术哲学思考:AI与人类智能的协同进化

黄仁勋将AI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突破性的技术之一"。从技术哲学角度看,这引发了一个深层问题:工具与使用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塑造关系?历史经验表明,从文字到计算器,每种认知工具都会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但未必都是退化。

牛津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关键在于保持认知主权。黄仁勋的方法本质上是将AI转化为'认知健身器',而非'思考替代品'。"

结语

这场辩论远非简单的"对错"之争,而是揭示了技术与人性的复杂互动。MIT研究提醒我们警惕认知依赖的风险,黄仁勋的实践则展示了积极利用的可能性。在AI时代,或许正如黄仁勋所言:"不是工具决定认知,而是使用方法塑造思维。"这要求我们发展新的数字素养,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守护并增强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15
黄仁勋驳AI降智论:越用越聪明
黄仁勋驳AI降智论:越用越聪明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引发广泛讨论。该研究认为频繁使用AI会导致用户认知能力下降,表现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