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妥协签署欧盟AI准则 Meta坚持拒签显分歧

谷歌妥协签署欧盟AI准则 Meta坚持拒签显分歧

在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框架加速形成的背景下,科技巨头对欧盟《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的态度出现明显分化。谷歌于7月30日宣布将签署该准则,成为继微软、OpenAI之后又一家妥协的美国科技企业;而Meta则成为首个公开拒绝签署的主要AI开发商,这种分歧折射出行业对监管尺度的不同判断。

欧盟《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作为全球首个区域性AI治理框架,要求签署企业承诺实施透明的内容标注机制、建立版权保护系统、确保生成内容可追溯等七项原则。该准则是《人工智能法案》生效前的过渡性自律协议,具有软法性质却暗含监管风向标意义。

谷歌在声明中展现出典型的战略灵活性。其全球事务总裁肯特·沃克强调"支持负责任的AI发展",承诺投入1000万欧元建立欧洲AI技能培训基金。这种妥协背后是现实考量:一方面规避"不合作"的舆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规则制定获取话语权。但谷歌同时保留批评权,指出版权条款可能迫使企业公开训练数据构成商业机密泄露,审批流程冗余或将延缓产品迭代速度。

相较之下,Meta的强硬立场更具对抗性。其政策沟通主管蒂姆·克劳福德直言准则存在"法律不确定性",特别反对将生成式AI内容标记义务扩展至基础模型层面。分析认为,Meta旗下Llama系列开源模型的特殊性使其更易受版权条款冲击,且其广告驱动商业模式对内容管控更为敏感。这种拒绝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亚马逊、特斯拉等企业对签署也持观望态度。

产业界的分歧本质是对创新与监管平衡点的不同认知。谷歌的妥协反映其"监管融入"策略——2023年已在全球设立7个AI伦理研究中心;而Meta的抵抗则延续其"监管博弈"传统,如同在数据隐私领域的对抗史。欧盟内部市场委员蒂埃里·布雷顿的回应颇具深意:"自愿准则阶段过后,立法约束将不可避免。"

这种分化将产生三重影响:首先加剧监管套利风险,企业可能将研发资源向监管宽松区域转移;其次延缓产业标准化进程,不同平台的内容标识系统可能形成新的技术壁垒;最重要的是,它预示着全球AI治理将进入"规则竞争"阶段,美国NIST框架与中国生成式AI管理办法正与欧盟体系形成制度博弈。

当前AI监管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治理范畴,成为数字主权竞争的重要维度。谷歌与Meta的选择差异,既反映企业战略文化的不同,也凸显科技巨头在塑造全球规则时的复杂计算。随着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于2024年正式实施,这种分歧或将催生更深刻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分化。在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的天平上,全球科技产业仍在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31
谷歌妥协签署欧盟AI准则 Meta坚持拒签显分歧
谷歌妥协签署欧盟AI准则 Meta坚持拒签显分歧 在全球人工智能监管框架加速形成的背景下,科技巨头对欧盟《通用人工智能行为准则》的态度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