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云”而生的华为CloudCampus 3.0,如何助力企业腾云化雨?

极客网·极客观察(朱飞)4月2日 如果说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中枢,那么园区则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统计数据显示,企业90%以上的办公和生产活动均发生在其总部及分支机构的园区内。因此,提升园区内部的生产力,意义重大而深远。特别是过去一年多以来,全球防疫抗疫及疫后经济恢复前所未有地证明:联接力就是生产力!以先进的联接生产力激活园区的办公、生产及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矛盾的焦点在于:传统园区网络是为PC时代而生,主要以单一固定的办公场景为主,侧重于有限终端的有线连接,实现本地的局域互通。迈入云时代后,随着办公、生产和服务场景的无线终端激增,业务跨区域跨国分布成为常态,本地应用加速向云端迁移,园区网络需要向多分支多云互联的架构演进,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管理和运维,才能支撑云上海量数据的自由流动,激活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充分释放数据价值,迈向智能时代。

如何破局?在3月26日举行的2021年华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上,华为以全新发布的CloudCampus 3.0 云园区网络解决方案给出了答案。该方案应“云”而生,通过为企业构建一张全无线接入、全球一张网、全云化管理、全智能运维的,面向云时代的全无线智能园区网,可以帮助企业在云时代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新机会,获取新动能。

华为园区网络解决方案再升级,CloudCampus 3.0应“云”而生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服务提供商以及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最亲密的伙伴,华为在园区网络领域已耕耘多年。去年5月举行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发布了CloudCampus 2.0园区网络解决方案,致力于实现园区网络在连接、体验和运维三大领域的智能升级,助力企业构建Gbps全无线智能园区网络,加速实现万物互联。今年在华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上,华为在CloudCampus 2.0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推出CloudCampus 3.0方案,全面拥抱云时代,加速企业业务上云,应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华为数据通信园区网络领域总裁李兴发布CloudCampus3.0全无线智能云园区网络解决方案

全新升级的CloudCampus 3.0解决方案具备全无线组网、全球一张网、全云化管理和全智能运维四大关键特征,并基于CloudCampus 3.0 + X战略,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场景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构建一张全无线覆盖、全球分支一跳入云、跨LAN到WAN全云化网络管理、面向用户和应用全智能运维的园区网络,帮助他们在云时代抓住数字化转型新机会。

相比CloudCampus 2.0,CloudCampus 3.0最大的特点是应“云”而生,全面体现出云的理念及解决之道。

一方面从架构上看,CloudCampus 3.0充分考虑了疫情常态化(后疫情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企业业务加速云化、网络全球化和终端无线化等趋势,对症下药以企业的业务及应用为中心,将网络的联接重心从本地局域互通推向全球多分支海量终端多云互联,以全无线化、云化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突破空间限制,联接一切。

另一方面从产品方案上看,CloudCampus 3.0除了在企业园区内打造智能超宽的全无线Wi-Fi 6网络基石外,还基于SD-WAN为企业构建极速上云的广域网络,帮助企业实现多分支多云的按需互联,关键业务“一跳入云”。同时,为应对云业务的快速开通和敏捷发放,全面升级的管理控制和分析平台iMaster NCE-Campus通过全云化的管理架构,一套系统实现WLAN、LAN、WAN网络的自动化配置和管理,全面实现云端管理。此外,针对各类移动终端和设备全在线、网络联接规模和流量倍增的现状,全智能运维系统iMaster NCE-CampusInsight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有效应对了网络规模及复杂度的倍增,可大幅提升网络运维效率,降低投诉率和运维成本。

CloudCampus 3.0带来四大关键能力,助力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

那么,在具体的行业及业务场景中,CloudCampus 3.0的全无线组网、全球一张网、全云化管理和全智能运维这四大关键能力,是如何助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腾云化雨的呢?让我们通过几个行业场景一探究竟。

先来看疫情之下变化最大的教育行业。数字化应用和新冠疫情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转型,高校的教育及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线课堂、MOCC、VR/AR沉浸式教学等方式的大量出现,产教学研一体化趋势下高校内外部、同行及跨行之间的4K会议、协同办公需求的不断涌现,以及校园内需要管理的物联终端的成倍增长,都呼唤一张覆盖更全、速率更快、时延更低、移动接入稳定,并且易于管理和运维的校园网络给予支撑。

在CloudCampus 3.0方案之下,华为针对宿舍、教室、场馆等场景的AirEngine Wi-Fi 6系列新品依托独有的3D网规、智能天线和智能漫游引导技术,结合新一代CloudEngine S系列全万兆多速率接入交换机,可为校园打造一张覆盖无盲点、无死角,切换无中断的全无线Wi-Fi 6网络,一改此前密集场景多人在线时网络卡顿、延迟的现象,有力支撑上述大流量、低延时新兴应用。

同时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维人员来说,华为CloudCampus 3.0提供的iMaster NCE-Campus可实现网络“规-建-维-优-安全”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管理,自动配置网络全面支撑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的敏捷上线;全智能运维系统iMaster NCE-CampusInsight可帮助他们打造可视可管的园区网络,基于大数据主动发现问题实现网络调优,保障关键业务体验,降低85%的潜在故障,大幅降低投诉率。

再来看风口之上的智能制造领域。全面互联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园区网络建设是打造数字工厂、智能车间的先决条件。传统工厂级的IT网络与车间级和现场级的OT网络之间无法融合互通,办公网、生产网、工控现场网等多张网络及其承载的数据七国八制、孤岛隔绝,无法满足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对网络连接多样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高阶需求,需要一张更加扁平、融合和智能的高质量网络提供助力。

基于CloudCampus 3.0方案,华为新一代Wi-Fi 6 AP和CloudEngine S系列交换机等产品可帮助制造企业构筑高可靠、低时延、无阻塞的现代化全无线办公和生产网络,提供超Gbps的接入体验,一方面顺应4K视频会议、VR培训、AR远程协作等应用的爆发,另一方面支撑诸如自动机械臂、AGV小车、智慧仓储物流等应用,让生产装备“剪辫子”且不丢包、不掉线,推进智能制造进程,提升柔性制造的效率。

同时,在管理层面引入iMaster NCE-Campus,可实现智慧工厂网络“规-建-维-优-安全”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管理,一套系统实现WLAN、LAN、WAN网络的自动化配置和管理,让业务上线的人工验证的时间从数小时降为数分钟,大幅降低人为配置错误带来的风险;在运维层面引入iMaster NCE-CampusInsight,可以让体验可视、故障可定位,实现业务的分钟级发放、网络故障的分钟级修复,并自主学习实现干扰分析、预测及调优的自动化,实现园区网络的自治自愈并越运行越智能,有效应对规模庞大且日益复杂的网络挑战。

最后来看分支机构更多的银行、保险等行业。零售业务体验的剧烈变化使得园区网络在这些场景有了新的内涵和使命。除了各分支机构、个人节点与分公司及总部之间的日常例会、业务培训、远程面试等业务全面迈向视频化、移动化、云化以外,诸如客户的业务咨询、业务办理、创新业务体验等也愈发依赖人脸识别、智能语音、VR /AR 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这些都带来了流量的倍增,让专线网络不堪负重,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又不能全部走公网。

华为CloudCampus 3.0提供独家的SRv6+SD-WAN技术,结合NetEngine AR系列智能路由网关,可以帮助金融企业以应用为中心来编排和调度全网链路及带宽资源,快速识别出关键金融应用、物联网应用、互联网应用等不同类型应用,并在iMaster NCE-Campus和iMaster NCE-CampusInsight的配合下自动、智能地选择最优链路并动态调优,满足关键业务SLA需求并大幅降低网络成本开支。

综合起来看,华为CloudCampus 3.0提供的全无线组网、全球一张网、全云化管理和全智能运维四大关键能力,可全面满足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企业业务加速云化、网络全球化和终端无线化的诉求,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运营效率,综合性地降低园区网络的CAPEX和OPEX,满足各行各业企业办公、生产和服务对联接生产力的强需求。

园区网络不止于联接,更在于扫清企业“上云用数赋智”的障碍

毋庸讳言,在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被改写的不仅是各行各业的业务交付及用户体验模式,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ICT基础设施本身也需要因时/势而变,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用。从PC时代到云时代,企业园区网络作为企业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基座,是时候做出改变,并持续演进了。

正如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园区网络领域总裁李兴博士在发布会上所说,“云为企业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智能,而云园区网络则为企业的全球园区输送动能。华为CloudCampus 3.0,打造云时代的全无线智能园区网。它连接万物,挖掘数据的价值;连接办公与生产,提高效率,跨界创新;连接智能,构建智能交互的神经网络。”

很显然,在“上云用数赋智”的“数智化”转型升级道路上,没有云,数据就无法流动;数据不流动,智能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未来园区网络的价值将不止于联接,更在于基于更强大、更自由、更智能的联接基石,串联万物采集各种数据,打破数据流动的藩篱,扫清业务智能的障碍,让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实现商业成功!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