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走上春晚舞台扭秧歌引起热议,也将人形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解决服务需求的期待带给社会大众。如何更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进入实际应用场景?国内城市服务行业领军企业侨银股份在近日签下的一份新协议中,展示出自己的决心。
5月7日,侨银股份与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 “国地中心”)举行人形机器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成为城服行业首个官宣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国家队”合作的公司,共同推进双方在城市服务场景与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资源融合与技术协同,携手开启智慧城服新征程。
此次签约仪式,双方均派出核心团队出席。侨银股份由总裁夏冠明、投融资管理部总监杜娟、人工智能公司总经理梁骏、信息化部总监林郴、投资顾问周越群组成代表团;国地中心则由总经理许彬带队,科技总监刘宇飞、市场总监杨正叶、科技副总监李少东、训练事业部负责人李庆展等重要成员参与,足见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高度重视。
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城市服务大管家主题,在人形机器人、算法算力等领域进行深度协作,着力推动三款应用类型的人形机器人(臂)产品首发。
· 在环卫作业场景,解决地车搬运、地面巡检、水面保洁、路面清洗、垃圾清理及分类、绿化维护、扬尘控制、特殊天气应对等问题;
· 在物业管理场景,解决门禁管理、安保、巡查、环境卫生清洁、房屋及设施设备维护等问题;
· 在家居场景,打造家庭保姆类人形机器人,深度整合洗衣做饭、拖地洗碗、居家安全监测等精细化功能,共同完善城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商业模式,为行业提供机器人应用落地的基础技术要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具身智能,是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新词汇。它强调智能系统与身体的紧密结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实现智能行为,而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目前,一些工厂、大学、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公司等已经开始率先使用人形机器人。
区位优势,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
上海以人形机器人量产化为突破口,率先发布《具身智能智能化等级分级指南》等团体标准,构建“AI+机器人”融合创新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
此次签约的另一主体——国地中心,便位于上海。据介绍,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2024年1月被上海市评定为“上海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2024年5月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内首家“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备全国首个异构超大型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是我国领先的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共性技术示范及智能制造公司,亦是当之无愧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国家队”。
仪式当天,侨银股份团队在国地中心科技总监刘宇飞的带领下,参观国地中心训练场,深入了解训练场的设备设施、机器人研发进展以及测试情况,让侨银团队近距离感受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魅力与创新成果。
随后,双方展开座谈,彼此介绍公司情况,围绕合作意向进行深入沟通,共同展望未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合作前景。
AI+机器人,助力提质降本增效
侨银股份总裁夏冠明分享了侨银股份在城市服务领域的丰富经验、创新理念以及对智慧城服发展的战略布局。目前,侨银积极探索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城市“海陆空”全场景服务,人工智能优先发展和联动发展,已形成“天、空、地、水、生活、生产”一体化城市数智管理与智能作业体系。此次引入人形机器人,是侨银数智化迭代转型的重要部分,以人形机器人进一步升级陆面智能装备硬件,同时将其纳入中央集成智慧管控,继续创新推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
他指出,依托在城市服务领域的深厚积累,侨银可提供充足的市场资源、场景应用、大数据支持、产品代工、算力配置、优势资本等内容,期待通过双方的市场影响力,推进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城市服务领域真实大规模实施,真正实现“AI+机器人”的组合技术为城市服务“提质、降本、增效”。
人形机器人的上岗,是城市服务智能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标志,对行业具有多重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增强人员安全性。同时,通过应用场景的互融互通,带动相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侨银期待早日将人形机器人打磨成足够稳定可靠的产品,将行业引向良性发展。
垂类应用,签下千台城服机器人意向单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从技术研发、团队实力、发展规划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国地中心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签约1000台城服机器人意向订单,拟推出首批面向街道环卫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搬运、自主装载等功能,打造街道场景应用示范。他表示,未来希望可以用AI助力人形机器人实现在城服场景下的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垂类应用。
随后,国地中心训练事业部负责人李庆展进行场景解决方案汇报,围绕人形机器人在项目作业中的应用场景,详细阐述了技术方案与预期效果。他表示,依托国地中心在人形机器人本体、具身智能算法、场景应用开发等领域的优势,双方可联合构建面向城市服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共同推进机器人真正有效的落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