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评论(刘定洲)日前,中国移动发布了2025年至2026年普通光缆产品集中采购(下称“光缆集采”)项目招标公告,预估采购规模约320.68万皮长公里(折合9884万芯公里)。预计本次采购需求满足期为1年。
项目采用份额招标,中标人数量为13或14家,中标厂商份额最高可达19.36%。最高限价约56.75亿元,理论上,单一厂商最高可以获得10亿元大单。
中国移动是领军运营商,每期光缆集采都是光纤光缆厂家不能错过的大单。今年接近1亿芯公里的采购量,多不多?
降幅个位数,关键是价格
中国移动光缆采购高峰期是2018年至2021年,与5G网络大规模建设的节奏基本同步,四年时间里每年采购量均在1亿芯公里以上,最高峰是2021年的1.43亿芯公里。随后,2022年“休息”了一年,2023年采购了1.08亿芯公里;2024年又“休息”了一年,今年再度开启集采。
相比2021年最高峰,今年采购量下降了31%,相比上一期集采则小幅下降了9%。考虑到运营商自2023年起投资重心逐渐向算力网络偏移,这一变化尚在情理之中。毕竟,我国无论是光纤到户,还是5G覆盖,均做的相当出色,算力网络承载的AI服务,则是正在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横向对比来看,中国联通2024年光缆集采规模为6579万芯公里,中国电信尚未开启新一轮光缆集采。中国移动这一项目规模,对光通信行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显示出中国移动持续做深网络覆盖,推动“信号升格”的决心。
关键在于价格。2019年1.05亿芯公里光缆集采,最高限价超过100亿元,为101.54亿元,如今只有56.75亿元,可见降幅之大。2023年上一期光缆集采,最高限价为76.24亿元。
线缆领域权威研究机构CRU评估称,中国移动本轮招标隐含的最高限价约为20.1元/芯公里(不含税),显著低于上一轮的25.8元/芯公里(不含税),但高于2025年3月现货市场的16.1元/芯公里(不含税)。对于最后这个数字,一位业内人士对C114评价称,这是行业的“最谷底”。
熬过周期低谷,方见真章
实际的中标价格和落地规模,还有待本轮招标结果出炉并在各个省分公司实施。中国光纤需求在2022年达到历史高位,CRU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同比下降了9.7%和6.9%。需求从高位持续回落,但落后产能的出清,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如今1亿芯大单摆在面前,很难不引发争抢。
光通信行业存在明显的周期特征,与通信技术的代际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业内某高层人士就感叹,5G建设很快,导致周期波动也更加剧烈。映射到光纤光缆这一细分领域也同理,需求的爆发带来了大量新增产能入场,当潮水退去,必然要经历一番煎熬。实力强劲、布局充分的厂家,方能在周期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
仅从本轮光缆集采来看,最好的结果,是中国移动作为行业领军者,采用合理的招标规则,包括价格在内的各个评分维度充分兼顾,使得优秀的供应商能够脱颖而出,为后续的网络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及大规模交付的能力,快速响应的服务。如此,则实现中国移动与中标厂家的双赢,引导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几大光纤光缆龙头厂家,实力也今非昔比。一方面,运营商除了招标普通光缆,也在流量持续增长的驱动下,着手骨干网更新换代,400G骨干网已成为业界共识并在规模部署中,这将带来大量的G.654.E光纤需求。
另一方面,推进算力网络部署,意味着短距多模光纤的需求增长。目前,国内厂家已经在光缆技术层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并行状态,部分细分领域领跑。在运营商建设算力网络的规划中,国内厂家能分到一块蛋糕。这是投资技术创新的回报。
此外,光纤光缆龙头厂家致力于市场国际化、业务多元化,例如从光缆延伸到光模块,从而平滑行业周期波动,实现公司业绩的稳健发展。相比上一个周期,C114可以看到这一策略已见成效。各大厂商在光纤光缆领域积累的产业资本和各项能力,保证了他们能与运营商一道,以更好的状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迎接通信与AI融合带来的新变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