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密歇根大学近期发布的一项调查指出,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家居设备和语音助手,在帮助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该调查由密歇根大学卫生政策与创新研究所开展,覆盖全美2883位年龄在50至97岁之间的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曾使用过生成式AI工具(如语音交互或文本输入工具)。相比之下,根据皮尤研究中心6月的一项民调,仅有25%的美国50至64岁成年人和10%的65岁及以上人群使用过OpenAI旗下的ChatGPT这一主流AI聊天机器人。
本次调查不仅关注基于文本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也涵盖了语音助手设备,如亚马逊Alexa和苹果Siri。一个关键发现是,几乎所有老年用户都希望清楚地了解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由AI生成。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许多老年人已经意识到AI的潜在好处,但大多数人仍希望了解使用AI所伴随的风险。”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助理教授罗宾·布鲁尔(Robin Brewer)表示,“对于AI生成信息的明确标注,几乎所有老年人都表示高度关注,这应引起政策制定者和AI行业的重视。”
智能家居技术有助于老年人维持独立生活能力
研究显示,在过去一年中,51%的50岁及以上美国人使用过语音助手,其中80%的人认为这些设备有助于他们在家中实现更安全、更加独立的生活方式。此外,有35%的老年人使用了AI驱动的家庭安防设备,如智能门锁、摄像头和警报系统,其中96%的人表示这些设备对其居家独立生活提供了有效支持。
CNET智能家居专家泰勒·拉科玛(Tyler Lacoma)表示:
“许多智能家居设备现在会主动推荐新功能,帮助子女远程照料年长亲属,或改善他们的居住体验。比如,AI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老人离家购物时向家属发送提醒;智能门锁则能确保老年人外出时不会忘记锁门。我对即将推出的AI语音助手(如Gemini或Alexa Plus)如何进一步简化复杂家庭技术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充满期待。”
此外,还有14%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AI获取健康相关信息,但其中47%更倾向于通过人工电话咨询或面对面沟通来获取此类服务。
老年人对AI普遍持谨慎态度
调查指出,只有35%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AI技术;虽然58%的人希望进一步了解AI的好处,但高达81%的受访者更关注AI的潜在风险。稍超过半数(约51%)的受访者认为AI“弊大于利”。这一态度与皮尤研究中心早前的广泛性调查结果大致一致。
对AI生成的信息内容,47%的老年人表示“几乎不信任”或“完全不信任”,而另有类似比例的受访者坦言,自己难以判断AI信息是否准确。这种能力缺失在当前尤为重要——因为越来越多的信息检索工具(如搜索引擎)正在逐步由AI驱动。专家建议,在做出任何关键决策之前,应始终对AI提供的信息进行二次核实。
“无论是文本、图像、视频还是音频形式,人们无法分辨AI生成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权威,这一点在涉及健康信息时尤其值得警惕。”调查负责人、医学博士杰弗里·库尔格伦(Dr. Jeffrey Kullgren)强调。
AI与智能家居结合正进入“适老化”关键期
从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本次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适老化智能家居”正在成为AI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重要应用场景。随着中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快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用户群体正逐步成为智能家居设备的新兴用户,同时也对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操作简单、交互自然、安全可信。
千家小编认为,当前智能家居市场应尽快推动以下几项关键转变:
从“功能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型:不仅仅是提供技术功能,而是要关注老年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与心理接受度,如通过语音交互降低操作门槛。
提升AI透明度与可解释性:面对老年人对AI生成内容的信任危机,厂商应主动标注AI来源,避免“黑箱式”算法干扰用户判断。
构建家庭健康管理闭环:智能音箱、健康穿戴设备与远程医疗平台的联动,将是未来“智慧养老”生态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持续推动适老化科技应用落地。对于智能家居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深层次市场拓展的机会窗口,但同时也意味着产品设计、数据安全、伦理合规等方面的全新挑战。
总结而言,AI驱动的智能家居不再只是年轻人的“新潮科技”,而正逐步成为老年人生活安全与健康保障的重要工具。谁能在这一赛道实现“技术人性化”的突破,谁就可能掌握智能家居产业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