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消息(水易)近日,北美头部互联网厂商谷歌、Meta、微软、亚马逊、甲骨文等相继公布最新季度报告,取得超分析师预期的成绩。特别是在AI和云服务板块,在已经形成规模化效应后,再次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关于AI的“军备竞赛”一直是全球热点,云服务厂商加快算力基础设施的布局,也一度让人担忧会不会产生“AI泡沫”。而从目前头部云服务商的业绩来看,AI对算力的需求或许已不再是伪命题,而是驱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信建投研报称,2025Q2,北美四大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总计958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6858亿,按照6月30号汇率计算),同比增长64%,持续保持高增态势,并对后续季度以及全年展望乐观,谷歌和meta上调今年指引,亚马逊表示二季度资本开支可代表下半年单季度资本开支水平,微软预计下季度(2026财年第一财季)资本开支超过300亿美元(对应同比增长超过50%)。
云是AI载体,驱动亮眼业绩
正如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此前对C114所提及观点所言,云服务平台是AI服务的重要载体。因此,AI蓬勃向上,带动云服务的增长有其内在逻辑。
作为全球公有云服务龙头企业,2025年亚马逊云服务的净销售额为30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同样为同比增长17%,业绩略高于市场预期的307.7亿美元,
谷歌云营收达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超出市场预估的131亿美元。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表示,云业务在收入、订单积压和盈利能力方面实现强劲增长,主要来自于核心产品、AI基础设施以及生成式AI解决方案的持续发力。
2025财年第四财季,AI驱动下,微软智能云部门的营收为298.7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37.85亿美元相比增长26%,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25%;运营利润为121.4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8.35亿美元相比实现增长。
2025年第二季度,Meta实现营收475.2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的448.3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为465亿美元。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表示,Meta的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我们广告系统的效率和收益”。
甲骨文2025财年第四财季营收为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超过分析师预期的156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甲骨文云基础设施解决方案(OCI)和对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支持。
算力需求不减,加大投资力度
业绩的持续增长,直接反映了人工智能领域的Scaling Law依然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算力仍是AI持续进化的基石。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言,目前显然是算力不足,算力焦虑在未来十年内都不会消失,这是所有工程师都在面临的共同挑战。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表示,鉴于公司云产品及服务面对强劲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计划在2025年将资本支出增加至约850亿美元,并对未来的发展机遇感到振奋。据了解,此前谷歌宣布2025年的资本开支为750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微软首席财务官Amy Hood预计,公司下季度资本支出和通过融资租赁获得的资产将超过3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主要用于建设数据中心以缓解AI算力短缺。“随着公司不断提升运行AI模型的能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仍在,供需状况可能到12月好转。”
“我们需要构筑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几年为我们带来AI技术、服务方面的显著优势。”Meta首席财务官Susan Li强调,即便在2025年公司投入了更多算力,依然很难满足公司团队及业务对算力资源的需求。据悉,Meta将上调2025年资本支出的下限,预计2025年全年支出将在66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之间,此前预计下限为640亿美元,以期在2025年、2026年更快速地提升数据中心容量。
结束2025财年后,甲骨文预计在2026财年的资本开支将从2025年的210亿美元提升至超过250亿美元,旨在加大技术基础设施和云计算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业务增长与创新。要知道,甲骨文2024财年的资本开支不到70亿美元。
事实上,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此前就已经透露,Q2部分客户开始释放明年需求指引,整体需求预计比今年更好,明年将规划更多数据中心建设,整体行业保持高景气度。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等等股价、市值在近期不断突破新高(延伸阅读:“易中天”市值突破5000亿)。
Forrester分析师表示,要想在这场AI竞赛中取胜,各家公司都必须动用其“深厚的资本实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场竞赛可以类比于过去的个人电脑、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和智能手机之争。但不同的是,AI竞赛的节奏快得多,因为AI本身就具备自我加速的能力。”
需要承认的是,在这一轮竞争中,如果仅从资本开支对比,我国云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均处于下风。国内最大的云服务商阿里巴巴未来3年3800亿人民币的投资,也无法与北美头部云服务厂商一年就动辄600亿美元、1000亿美元相比。在AI已经上升到“国运”的当下,怎么“花少钱办大事”,的确考验国内AI产业生态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