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致滴滴公开信: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你不能做的我能做更好

沉寂接近8个月后,“滴滴顺风车”微博首次开腔,带来一封署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经理张瑞的公开信。

这封公开信发于4月15日下午6时许,包括署名、日期在内全文共计1641个字。全文用了80%篇幅列出了对顺风车业务的五大整改,并以张瑞个人角度,尝试以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向外界传递出感同身受的责任感与愧疚感。

公开信发出后,媒体们将滴滴的潜台词一股脑的写在了标题上:滴滴将重启顺风车。

赶走优步之后,滴滴大概过了两年没有对手的幸福生活,随后共享单车就残忍的剥夺了这一幸福。共享单车虽然一地鸡毛,ofo败走、摩拜被卖,但有背景的哈啰单车活了下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一路高歌,如今在北京街头已改名哈啰出行的蓝白单车已经陆续取代小黄车,成为市民出行的又一选择。

滴滴可能没想到,集齐BAT底牌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4月17日下午5时许,哈啰出行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江涛也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这封只有859个字的公开信是写给张瑞的,核心是传递一个信息: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你不能做的我能做更好。

今年2月22日,哈啰出行宣布在全国上线顺风车业务。这是滴滴下线顺风车之后,唯一一家冲进来的创业公司,有了滴滴阴影在前,那一时间媒体们关于哈啰顺风车的文章标题都是这样的:滴滴做不了的顺风车生意,哈啰出行能做成吗?

对于这个疑问,江涛在公开信里是这样回答的:

一、限制车主的接单次数是让顺风车回归本质的有效做法

哈啰坚持顺风车要回归合乘出行的本质,车主分享空座,与合乘人分摊合理的出行成本。坚决抵制利用平台变相从事非法营运的行为,所以哈啰顺风车自上线以来严格遵守各地关于顺风车接单次数的相关规定,未明确规定的城市,哈啰坚持接单次数不高于4次的原则。

二、从源头上切除顺风车的社交属性

哈啰顺风车自立项的第一天,我们就定下了坚决不做社交功能的原则,打造一个纯粹的合乘出行平台。我们坚持不做自定义头像功能,禁止司乘双方社交评价,用虚拟号保护个人隐私等。

三、用严苛的车主准入门槛为安全设下防火墙

我一直相信严苛的准入门槛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哈啰一直在尽全力把可能带来安全问题的人挡在门外。车主要经过实名认证、驾驶证和行驶证验真、公安背景动态筛查、人脸识别等环节才能在哈啰顺风车接单。

四、7*24小时客服服务,警企联动快速响应

为用户设置7*24小时的安全专线,并与多地警方建立了绿色通道,对安全相关的数据进行实时对接,保障遇到紧急问题时的响应速度。

这四项措施同时也对应了滴滴的五大整改,100%表达了哈啰的意图: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你不能做的我能做更好。

滴滴投石

滴滴非常想重启顺风车业务,这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AI财经社曾在一篇文章里披露,顺风车业务在2017年为滴滴带去8亿利润。要知道,这8亿利润是纯粹的easy money。带有半公益性质的顺风车,准入门槛、运营资质这些网约车的“紧箍咒”不会套在它头上,所以对滴滴来说,撮合车主和乘客选择顺风车,平台从中轻松抽成20%-30%,而且不受监管限制进行快速扩张,这太重要了。

哈啰出行选择在滴滴顺风车“哑火”之时弯道超车,也是同样的道理。

顺风车之于滴滴,重要性不亚于共享单车。顺风车这种典型的平台型生意,符合滴滴的核心运营逻辑,自营的共享单车才是苦生意。平台和自营似乎已站在天然的对立面,看看阿里和京东的不同境遇,多么明显。

但正如张瑞在公开信中所言,滴滴在追求规模增长的过程中丢掉了敬畏之心。如今提出的五大整改,无一不是针对去年两起事故中滴滴在运营中产生的致命疏漏。

非法营运、社交隐私信息暴露、人车不符、客服机制不健全,可以说,这些疏漏是导致滴滴出现危机的始作俑者。

程维曾在公开信中进行反思,称“好胜心盖过了初心,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

但是,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顺风车又是滴滴不能放弃的一块业务。

所以,张瑞的这一封公开信,就是滴滴投石问路的第一子。但对于是否上线,滴滴官方还在谨慎的试探:目前顺风车仍然在全力投入安全整改中,暂无具体上线时间表,“后续我们会逐步公布更多产品改进方案和安全策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坦白说,这封公开信带来了滴滴想要的积极信号。在滴滴顺风车的微博下面,获得高赞的评论大多都是希望顺风车回归的正面声音,同样在微信平台的留言也是如此。但是,这届网友显然不是键盘侠,回归可以,请正视安全问题。

对于滴滴顺风车,已经很难用对或者错去判定。习惯顺风车出行的用户迫切希望回归,对安全问题、司机素质担忧的乘客建议继续整改,所有声音叠加到一起组成了一个难解之局:滴滴到底该不该上线顺风车?

民众对于顺风车这一刚需产品的迫切心理在升温,行业对滴滴的态度也由声讨转为暧昧的质疑。滴滴则仿佛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在接受家长严苛的教育之后希望重返校园,而这封公开信就是写给老师的又一篇悔过书。

但没有人知道滴滴顺风车能否顺利回归,何况八个月后顺风车市场早已不是滴滴离开时的景象。

哈啰拦路

哈啰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从安全层面出发,滴滴危机给哈啰敲响了警钟,让它具有提前预判危机的警戒心,避免了在追求规模化的进程中丢掉敬畏之心。

从业务层面出发,尽管滴滴仍在进行安全整改,但顺风车业务必有上线之期,哈啰能否在这之前完成弯道超车,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尤其是第二点,哈啰的体量与滴滴还有差距。在滴滴彻底恢复顺风车之前,哈啰能建立多高的壁垒优势,这对哈啰来说至关重要。

从哈啰发出的公开信来看,做顺风车的初心源自车主分享空座的共享模式,当然也有我们上面提到的顺风车优势。这封公开信的核心是展示哈啰在防止出现滴滴式错误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举措。

但是,和颜悦色的措辞之间难免隐藏一些商业竞争本质。

例如限制车主的接单次数,无疑对滴滴顺风车是一个沉重打击。而对哈啰而言,刚起步的新业务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稳定运行,即便是严格限制接单次数,也算是增值业务。

再比如,对于用户准入信息筛查,哈啰刚刚与辽宁省公安厅刑侦局、深圳市公安局、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长沙市公安局、合肥市公安局、唐山市公安局、无锡市公安局和台州市公安局等八省市公安部门签署警企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实现战略合作后,哈啰顺风车会与各地公安系统对接,对司机背景进行动态筛查,不合规的司机将被禁止进入平台,进入平台后出现违规、违法、犯罪行为,也会被筛查出来,并从平台剔除,信息同步公安部门。

可以说哈啰吸取了滴滴的经验教训,也可以说这是哈啰在顺风车业务上为后来者做了一个样板。

哈啰轻滴滴重

哈啰与滴滴并不是在同一层面的公司,换句话说它们的定位不同。

哈啰虽然是一家创业公司,但它并没有展示出如同其他创业公司的快节奏,这得益于它拥有稳定的推进战略和良性的运营模式。

业务层面的横向扩张属于自然延展,毕竟哈啰已经为2亿用户提供覆盖3公里出行半径的共享单车服务,进入中长途出行服务可以理解。

这也就造成哈啰与滴滴之间出现了本质不同。哈啰的顺风车业务是新市场,背后没有太多营收上的压力,所以在市场拓展上哈啰能够有胆气进行补贴。春节前夕哈啰开通了16个城市,还拿出3000万补贴司机和乘客。

滴滴则不同。虽然滴滴也有补贴,并且数额巨大。数据显示,滴滴2018全年亏损109亿元,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了113亿元。

但是,巨额补贴背后滴滴期望的是近乎垄断性的市场份额,以及未来能够创造收入的巨大可能性。

不过,美团打车和种种限制的出现给滴滴放了一块绊脚石,顺风车业务也出现了危机。这导致滴滴在保证规模化扩张的同时必须自我造血,每一分补贴都要花在刀刃上。

总体而言,哈啰所追求的是合理补贴范围内的高速业绩,这对创业公司来说至关重要,是其撑起估值以及继续融资的最大优势。而滴滴面临的情况较为复杂,失去了高速增长的优势后,它所要面临的是确保市场份额以及可持续的货币化能力,这关系到滴滴冲击IPO时给资本市场展示什么数据,以获得投资人认可。

但有关顺风车,这一线下场景的安全性,无论是哈啰还是滴滴,都应该持有敬畏之心。关闭社交信息展示、建立严格准入机制以及快速相应规范之外,对于车辆的定位、车内录音、以及一键报警等功能的优化,考验的不仅是运营平台对产品的打磨,还有平台与社会各界的协同能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极客网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4-19
哈啰致滴滴公开信: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你不能做的我能做更好
沉寂接近8个月后,“滴滴顺风车”微博首次开腔,带来一封署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经理张瑞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发于4月15日下午6时许,包括署...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