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美团“抢滩”的即时零售,是产业互联网的现实样板

用“火爆”来形容现在的即时零售,或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从现在的境况来看,即时零售大有复刻以往互联网大战的意思。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简单地将即时零售看成是以往的翻版,同样是无法理解这场大战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事实上,只有跳出了以往的条条框框,站在一个更深层的角度来看待即时零售大战,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都知道,以往的互联网大战,更像是消费互联网的集中体现。遵循这样一种逻辑,如果我们对当下的即时零售大战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它,则更像是产业互联网的现实样板。毫无夸张地说,透过即时零售大战,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美好图景。以此为开端,产业互联网开始从理想照进现实。

因此,当我们看待即时零售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是将目光聚焦在消费互联网的指标上,不应该仅仅只是将语境局限在消费互联网的语境之中,而是需要厘清即时零售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而是需要用即时零售去窥见产业互联网的全貌。只有这样,即时零售才不仅仅只是即时零售,而是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全新存在。

即时零售的发力点在于“存量”

如果对于消费互联网时代进行总结和定义的话,以流量红利、资本红利为代表的“增量”,无疑是它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说到底,消费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一个寻找“增量”的时代,谁找到了“增量”,谁借助“增量”获得了发展,谁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胜利者。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崛起的玩家,几乎都是找到了“增量”的玩家。

然而,随着红利的逐渐退却,特别是随着“增量”开始触及到天花板,仅仅只是以“增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走到了尽头。我们看到的流量成本的增加,我们看到的资本红利的退却,无一不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说到底,“增量”退却的背后,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渐行渐远。

当即时零售被推到的前台,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玩家们开始投身其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新的“增量”的出现。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的时候,却发现玩家们激烈竞争的背后更多地是对于自身流量的坚守,而这样一种坚守的背后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恰恰是“存量”。即,即时零售战场上的玩家们的每一次增长,都是以竞争对手的减少为代价的。

当即时零售的最终目标变成“存量”的时候,它的增长便不再是以“增量”为驱动力了,而是以“存量”为驱动力了,而当“存量”成为驱动力的时候,产业互联网时代则开始来临。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当“存量”成为了驱动力,玩家们需要更多地去改造自身来赢得“存量”,更多地表现出自身的差异性,更多地改造自身。而这,恰恰是产业互联网真正要做的。即,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等方式来改造自身,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产业的升级,自我的升级,最终达成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即时零售的目的地在于“产业转型和升级”

当即时零售缺少了“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仅仅只是以营销的方式来运作的时候,它势必是无法获得长久且持续的发展的。因此,当我们在看待即时零售的时候,需要更多地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视角来看待,而非是从“产业规模增长”的视角来看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时零售更像是一个撬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支点,通过它,以往我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所看待的那些难以撬动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痛点和难题,需要得到解决。

反过来看,为啥在即时零售这样一个看似一家独大的市场当中能够撕开一个口子,为啥在即时零售这样一个市场格局业已确定的市场当中能够打开一扇窗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后来进入的玩家们能够给带来“产业转型和升级”。何为“产业转型和升级”呢?笔者认为,“产业转型和升级”,乃是产业互联网的真实写照和终极奥义。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产业转型和升级”,产业互联网便无法真正得以实现。

当即时零售的着力点——“产业转型和升级”与产业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了一场完美的对接之后,那么,即时零售便不再是消费互联网的翻版,而是变成了产业互联网的必然。对于任何一个在即时零售的战场上的玩家们而言,只有真正能够带来“产业转型和升级”,才能在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当“产业转型和升级”得以实现,那么,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则开始顺理成章地完成。

当我们站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视角来看待即时零售和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不难发现,即时零售只是在一个较小的商业场景当中的应用,而它所要达成的,便是产业互联网真正要完成和实现的。换句话说,即时零售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分支,以此为开端,更多的场景和行业需要一场“产业转型和升级”,由此,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实现。

即时零售的底层逻辑在于“平台与实体的融合”

如果依然还是按照传统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来看待即时零售的话,那么,即时零售势必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到消费互联网的语境之中的。只有跳出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底层逻辑,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即时零售,才能真正意识到它的最本质的内涵和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即时零售的底层逻辑呢?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即时零售的玩家们并不仅仅只是想要做平台,而是更多地开始寻找平台与实体的融合新方式和新方法。

以往,在消费互联网时代,线上和线下更多地是在争夺流量,最后线上和线下开始分离和割裂。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线上的一切特质是线下无法替代的,而线下的一些优势,同样是线上无法具备的。仅仅只是依靠平台与实体分裂、对立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欲要改变这一点,必然需要告别线上和线下对立、割裂的方式,转而去寻找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融合的方式和方法,而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恰恰是产业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表面上来看,即时零售是线上的存在,但是,现在的即时零售平台早已不再是独立于线下的存在,它们会通过数据赋能、物流赋能、技术赋能等方式来寻找自身与线下实体融合的方式和方法。换句话说,现在的线上玩家们与线下玩家们开始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者”,开始变成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partner”。当这一现象开始出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便不再仅仅只是一句空话,而是变成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存在。这,才是即时零售的底层逻辑。

当我们以这样一种底层逻辑来看待即时零售的时候,便会发现,即时零售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平台与实体脱离的翻版,而是成为了一个平台与实体融合的样板,而这样一个样板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恰恰正是产业互联网所要达成和实现的。以即时零售为开端,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多实现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将更多产业互联网的范例照进现实。

最后的话

仅仅只是以消费互联网的视角来看待即时零售,其实是无法正确理解即时零售的内涵和意义的。事实上,即时零售,更像是产业互联网从理想照进现实的“第一缕阳关”。透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到产业互联网时代光怪陆离的美好画卷。以即时零售为起点,当越来越多的行业与场景开始被改造和升级,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这个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真正意识到产业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更多的红利和想象空间。(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09
阿里京东美团“抢滩”的即时零售,是产业互联网的现实样板
阿里京东美团“抢滩”的即时零售,是产业互联网的现实样板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