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日本家电零售业的“半壁江山”——山田电机(Yamada Denki)发布了一份销售报告,没怎么炒作,却在业内砸出一个不小的回响:中国品牌海信、TCL、小米三家彩电的销量,头一回联手超过日本本土品牌,在其渠道占比达到42%。TCL拿下18%,直接把索尼、夏普甩在身后。
你没看错,这个曾经把“日本制造”视为标杆的国家,正在一点点被“中国产”攻下。
而这并不是孤例。Bic Camera等另一批日本大型家电零售商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品牌电视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三成;在亚马逊日本站、乐天等主流电商平台上,中国品牌占据了电视热销榜前十的七个席位。
4K大屏、QLED、Mini LED……这些原本日本品牌主导的技术产品线,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品牌“承包”。与其说是一场“入侵”,不如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重新定义”。中国彩电在日本“破防”了。
日本制造的高光时刻,正在成为追忆
时间拨回三四十年前,彼时的全球电视市场,还几乎是一张写着“Japan”的海图。索尼的Trinitron显像管、松下的等离子屏、夏普的液晶技术,不仅填满了欧美家庭的客厅,也成为“高品质家电”的代名词。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电视品牌在全球市占率一度超过七成,是不折不扣的霸主。当年美国电视巨头RCA把业务卖给了松下,Zenith则被韩国LG并购,不是偶然,而是日本品牌在全球的压倒性胜利。
但问题是,技术路线一变,一切归零。
从CRT切换到液晶、再到智能电视时代,日本品牌的技术护城河被慢慢掏空。尤其在面板制造、系统生态这些“后发更有优势”的环节上,他们没能跑赢时间。
从“低价标签”到“性价比担当”,中国品牌是怎么做到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彩电出海靠的都是“便宜”:打价格战,抢市场份额。可现在,这条老路已不是全部。
过去十年,中国品牌从“性价比”逐步向“性能优先”靠拢。海信重投自研画质芯片和图像算法;TCL押注Mini LED和量子点技术;小米则用MIUI系统整合自家IoT生态,试图变身“家居中控”。
Omdia数据显示,2024年海信全球出货量仅次于三星,位列第二;TCL稳居第三。在消费级电视领域,中国品牌第一次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而日本,则悄悄滑落出了第一梯队。
最关键的,是产品本身的“可感知差异”越来越小。在日本市场,一台65英寸Mini LED电视,TCL可以比索尼便宜30%;但用户看到的色彩、亮度、响应速度,却不输后者。
2024年东京CEATEC展会,TCL的旗舰电视拿下“最佳画质奖”——这是日本本土评审团首次把奖项给了中国品牌。这不是象征意义上的“破圈”,而是赤裸裸的技术实力,征服了最挑剔的观众。
为什么是日本“掉队”了,而不是中国“追上”了?
这场彩电产业的此消彼长,绝非偶然。
第一,制造成本的极限拉扯。
日本企业一直坚守“国内制造”,即便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也不愿大规模外迁。结果就是,产品贵了,利润薄了,渠道也慢了。而中国品牌早就把工厂铺到了墨西哥、越南、波兰,甚至直接收购日系品牌的海外工厂,一套“品牌+产能”的打法,把效率拉满。
第二,智能化错过了窗口期。
日本电视厂商对“图像调校”和“画质优化”念念不忘,却在智能系统、内容服务这些方面掉了链子。小米、小度、海信、TCL们早就联动了腾讯视频、YouTube、Netflix等平台,配合AI语音控制、家庭物联生态,体验打满。
第三,国内内卷逼出了国际竞争力。
索尼可以靠国内吃老本,但TCL们不行。国内电视均价一降再降,谁都撑不住,不出海就等死。于是你看到,中国品牌在北美、欧洲、东南亚杀得火热,最后连最难啃的日本市场,也开始松动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制造不再是“代工”了。
你可以看到背后的产业支撑——京东方成了全球最大面板商,TCL华星、海信视觉芯片、鸿鹄画质平台……这些底层能力,让中国彩电不只是“堆料”,更是“懂技术”。
攻入日本市场:只是起点,不是终局
对于中国彩电品牌来说,拿下日本市场,不仅仅是一场出口的胜利,更是品牌层面的一次自我认定。
要知道,日本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极高,退货率极低,对品质要求几乎苛刻。能在这样一个市场“破圈”,背后是对整个产品力的考验。
但路远未止。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少:
品牌溢价依然不足。 索尼同配置能卖更高价,是几十年品牌积累换来的。中国品牌需要时间来补这一课。
技术领先需加码。 Mini LED之后是什么?Micro LED、OLED双堆、8K高刷、低延迟游戏优化……电视技术还没到“终局”,跑慢了就又得被赶超。
本地化服务仍是短板。 在日本,很多用户反馈中国品牌电视“说明书难懂”、“系统不适配”、“客服响应慢”——这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服务体系还没铺完。
但趋势是清晰的。彩电行业正在经历一轮从“硬件对垒”向“内容生态+智能体验”转型的新战役。在这个维度上,中国品牌甚至比日韩更快一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