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涨八季后,智能手机市场结构重写:1%的增长背后,谁在破局?

连续八个季度上涨,全球手机市场用一个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1%”撬动了沉寂多年的行业天花板。

如果你熟悉智能手机这门生意,就知道这1%有多难——不是风口催的,不是疫情回补的,更不是“钞能力”砸出来的。这1%,是在一个换机周期越来越长、市场接近饱和、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硬骨头”市场里“抠”出来的。说明什么?结构在变,规则也变了。

在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出货2.952亿台,同比增长1%,略低于Q1的1.5%。别看幅度不大,但它可能是一个全新周期的起点。在全球通胀、贸易壁垒、地缘风险多点施压的大环境下,任何增幅都值得仔细解剖。

一、低端退潮,AI在中端“开花”:换机逻辑变了

这轮回暖,不是总量上的V型反弹,而是一次深层结构的洗牌。

入门级机型正在退潮。消费信心不振,加上“能用就不换”的实用主义心态,让“千元机大战”黯然失色。IDC数据显示,换机周期普遍拉长至30–36个月,尤其在欧美和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低端手机已失去新鲜感。

但市场没有空白——中端AI成了香饽饽。

现在的中端手机,不再只是“降级版旗舰”,而是“AI轻旗舰”:拍照算法、语音助手、翻译模型、生成式AI工具开始下沉进2000–3000元价位段。厂商们想得很明白,与其比价格,不如卖体验。

IDC分析师的评价点到关键:“1%的增长,不是市场复苏的尽头,而是AI驱动下的起点。”

二、五强座次重排:谁踩中节奏点?

看整体趋势不如看玩家排名来得直观。每家头部厂商的表现,其实已经剧透了接下来一年市场怎么走。

三星:AI中端先行一步

Q2出货5800万台,同比增长7.9%,稳坐全球第一。这不是靠硬件堆料,而是靠Galaxy A系列在中端AI体验上的“真打磨”——比如拍照自动构图、语义识别助手这些,正对准了大众刚需与价格敏感之间的那条缝。

三星不只是卖手机,它在卖“轻旗舰体验”,并借此稳住中端主场。

苹果:高端稳定,中端起步

出货4640万台,同比增长1.5%,虽不抢眼,却依然稳。

苹果靠印度、印尼、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对冲了在中国市场1%的下滑。更关键的是,苹果在尝试“下沉”,iPhone 16E这类AI轻旗舰开始在发展中市场批量起量。过去“不下凡”的苹果,现在也开始铺地网。

小米:守住基本盘,稳中有进

出货4250万台,同比增长0.6%。放在全球1%的基准上,这就是稳定局。尤其是在中国,小米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头部品牌,依靠Civi与Redmi双品牌AI技术下放策略,加上政策补贴,精准拿捏中低端用户的预期。

“性价比+AI”成了小米的主旋律。

vivo与传音:路径开始分岔

vivo全球出货2710万,同比增长4.8%,但中国市场却大跌10.1%。问题出在“产品节奏”上——AI功能虽在,但用户没感受到“质变”。

传音则面临另一种困境。主打非洲与南亚的超低端市场,正在失去增长红利。出货2510万,同比下滑1.7%。换机需求减速,利润空间收窄,陷入“增长失语”。

三、中国市场:告别惯性,走进体验驱动时代

中国市场Q2出货不到7000万台,同比下滑4%。从这个数字看是寒冬,但其实是“优胜劣汰”的开始。

华为依旧居首,出货1250万台,市场占比18.1%,但同比下滑3.4%。折叠屏与国产替代仍是支撑点,但受到价格、产能制约,提速乏力。

vivo跌幅最猛,出货1190万台,同比下降10.1%。OPPO跌5%,表现同样乏力。问题都出在中端产品缺少“爆点”,AI也没打出差异化。

小米则逆势上涨,1040万台,同比增长3.4%。关键在于精准踩中用户换机节奏,加上618与政府补贴,形成组合拳。

苹果在中国市场则是小幅收缩(–1.3%),但跌幅可控。高端受限,品牌力还在,靠用户粘性续命。

整体来看,中国市场开始进入“体验导向”时代,靠价格已经打不赢仗。未来比拼的是AI体验、产品力与创新节奏。

四、下一个争夺点在哪?

接下来,真正的较量不再是“谁出货多”,而是“谁能撬动结构性优势”。以下五个变量将决定未来12–18个月的胜负:

1. 中端AI普及度

谁能在2500元以内提供流畅、实用、非鸡肋的AI功能,谁就掌握了中端市场主动权。

2. 折叠屏下沉速度

不是拼参数,而是看谁能把折叠机价格打进主流区间。Z Flip、Find N、Pocket系列正在冲击中端阵地。

3. 渠道与营销逻辑重构

从“价格战”转向“体验战”。618已经从“抢增量”变成“去库存”,意味着行业认知在变:性价比时代终结,体验与内容驱动为王。

4. 新兴市场的再割据

印度、印尼、越南、非洲,这些区域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拼的是品牌适配力、分期金融、5G普及率以及AI轻应用能力。

5. 供应链地缘弹性

中美博弈下,印度、越南成了产线新宠。但零部件核心仍依赖中国,谁的供应链更“弹”、更快响应,谁才能不被卡脖子。

五、不是增长,而是格局变了

这1%的增长,不是春天的象征,而是游戏切换的信号。

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正在从“硬件为王”转向“体验为王”,从“价格战”走向“产品力+AI驱动”。中端市场不再只是“廉价替代”,而是下一轮产业升级的战场。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品牌,不是拼出货量,而是能在存量市场里找到增量、在结构重构中抓住主导权。

2025年Q2不是高潮,但可能是拐点。

谁能踩准这次结构切换的节奏,谁就能定义未来三年智能手机的主旋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24
连涨八季后,智能手机市场结构重写:1%的增长背后,谁在破局?
连涨八季后,智能手机市场结构重写:1%的增长背后,谁在破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