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国发布首部生成式AI翻译应用指南:为行业划定新标准,引领未来翻译新潮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其中生成式AI技术在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正深刻重塑翻译行业的格局。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发布了《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这部指南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持续突破为背景,参考了国家和国际相关规范,聚焦场景应用、能力升级、技术伦理、质量管控四大维度,为行业提供了系统指导。
首先,在效率与质量方面,《指南》倡导以人为核心、技术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向“智能协作”转型。通过定制译前准备、智能译中输出、便捷译后优化,实现文本分析、语料挖掘、资料整合等功能协同,构建任务分解到质量评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这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翻译的质量。
其次,在创新应用方面,《指南》强调生成式AI在翻译中的核心优势在于知识的整合、生成与应用能力。通过多语种、多领域数据资源构建结构化翻译知识体系,推动形成可持续演化的知识库,提升译员知识获取与再利用效率,构建未来导向的增强型翻译知识生态。这一创新应用将为翻译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风险管控方面,《指南》强调伦理治理与质量控制双管齐下,确保技术负责任地应用。这不仅保障了数据合规、安全可追溯,保护隐私与商业机密,同时也确保了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在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方面特别强调“人文坚守”,指出译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思考力、批判力与文化洞察。这不仅是对译者的期待,也是对翻译行业的期望。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译者应保持理性,做到“善用而不依赖”,坚持“技术为用、人为本”,在协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承担起文化阐释与多元语境建构的责任。
AI对翻译人才的影响是《指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译者应提升语言理解、表达、翻译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借助技术提升素养。尽管低端翻译可能被替代,高水平翻译仍需人类的文化理解与创造力。这说明,AI技术的发展并不会替代所有的翻译工作,反而会促进翻译行业的升级和转型,使高端翻译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总的来说,我国发布的首部生成式AI翻译应用指南为行业划定新标准,引领未来翻译新潮流。它不仅关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关注人文价值的坚守和提升。这表明我国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既注重科技的发展,也注重伦理和质量的管控,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和负责任的态度。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相信我国的翻译行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