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400万英镑研究猫狗语?伦敦政经学院被批学术不务正业

砸400万英镑研究猫狗语?伦敦政经学院被批学术不务正业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近日宣布成立"杰里米・科勒动物意识研究中心",投入400万英镑(约合3871.8万元人民币)研究动物意识,其中重点课题包括利用AI"翻译"宠物语言。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两极反响:支持者认为这是跨学科创新的典范,批评者则质疑其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是否匹配。

跨学科研究:雄心还是噱头?

该中心整合了神经科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十多个领域,试图解答"动物是否具有意识"这一古老命题。从学术角度看,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尝试具有前瞻性。意识研究本就是科学界的终极难题之一,2012年《剑桥意识宣言》已承认动物可能存在意识体验。LSE将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纳入研究框架,确实为传统动物认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但争议焦点在于具体研究方向的可行性。中心主任伯奇教授坦言,AI翻译宠物语言存在"讨好性生成"风险——系统可能输出主人期待的答案,而非动物真实意图。这种技术局限尚未突破,就投入重金推进应用研究,难免被质疑为"学术泡沫"。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教授克莱顿公开批评:"与其研究如何让AI'听懂'狗叫,不如先完善现有的动物福利评估体系。"

社会需求与学术伦理的平衡

支持方强调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全球宠物经济规模已突破2600亿美元,主人对"宠物沟通"的需求真实存在。日本学者早在2013年就尝试用AI分析猫叫声,亚马逊2022年甚至申请过"宠物语音识别"专利。LSE的特别之处在于将伦理考量前置,伯奇教授明确警告:"无监管的AI动物交互可能引发灾难",这种审慎态度值得肯定。

然而反对者指出,当前动物福利领域存在更迫切的资金需求。世界动物保护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2亿只流浪动物死于医疗资源不足,这笔400万英镑足以建立30家流浪动物诊所。伦敦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汉森质疑:"在流浪动物安乐死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研究'猫语翻译'是否属于资源错配?"

基础研究与应用价值的再思考

这场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对学术研究评价标准的分歧。LSE校方强调,该中心60%预算将用于意识机制的基础研究,包括探索"医疗唤醒"等人类应用场景。从科学发展史看,许多重大突破都始于"不务正业"的研究——DNA结构发现源自对鸟类羽毛的观察,激光技术最初被讥为"无用的光学玩具"。

但公共资金的使用确实需要更透明的评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彭罗斯曾耗时20年研究"意识量子理论",但主要依靠私人基金会资助。相较之下,LSE作为公立院校,有必要向公众说明:为何动物意识研究优先级高于气候变化或公共卫生等议题?中心承诺将制定"全球伦理框架",但其具体执行路径尚不清晰。

学术探索本无禁区,但资源分配应有尺度。当南非大学因经费削减关闭兽医系时,发达国家对"宠物语研究"的豪掷难免引发伦理争议。或许正如《自然》杂志某篇社论所言:"科学不必追问'是否该研究',但必须回答'为何现在研究'。"这场争议的价值,正在于促使学界重新审视基础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25-07-15
砸400万英镑研究猫狗语?伦敦政经学院被批学术不务正业
砸400万英镑研究猫狗语?伦敦政经学院被批学术不务正业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近日宣布成立"杰里米・科勒动物意识研究中心",投入40...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