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称中国大模型靠开源 中美AI合作能否破局?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的一番言论引发了行业广泛讨论。这位科技界重量级人物指出,中国领先的AI模型普遍采用开源策略,而美国的主流模型则保持闭源状态。这一观察不仅揭示了当前全球AI发展的格局差异,更将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合关系推到了聚光灯下。
开源与闭源的技术路线分野
施密特的观察直指中美AI发展的核心差异。中国科技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等确实在推动大模型开源方面表现积极。以文心一言、通义千问为代表的开源模型,正在构建起庞大的开发者生态。这种开放策略加速了技术迭代,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但也面临商业化变现的挑战。
反观美国,OpenAI的GPT系列、Anthropic的Claude等头部模型坚持闭源路线。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保护商业利益和核心技术,但可能抑制行业整体创新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并非绝对——Meta的Llama系列就采取了有限开源策略,而中国也有商汤科技等企业保持技术封闭。
中国AI崛起的多维因素
将中国AI进步简单归因于开源策略可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中国AI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政府的前瞻性政策引导、庞大的应用场景、活跃的资本支持以及顶尖的人才储备。以应用场景为例,中国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丰富实践,为AI技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试验场。
施密特特别肯定了中国AI"过去两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恰逢全球大模型技术爆发,中国科技企业确实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追赶速度。从技术指标看,部分中国模型在特定任务上已接近甚至超越国际领先水平。
中美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可能路径
施密特呼吁中美开展AI合作,这一主张具有战略眼光但面临现实障碍。技术管制、地缘政治、商业竞争等因素都在制约合作空间。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中国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等问题,都增加了技术协作的难度。
可能的突破口包括:建立行业层面的技术标准对话机制、在AI伦理与安全领域开展学术交流、针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展开联合研究。施密特提到的"关键节点对话"机制颇具建设性,特别是在AI安全治理方面,中美确实存在共同利益。
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平衡之道
施密特对AI发展红线的讨论切中要害。当AI系统涉及武器控制、自我复制等敏感领域时,国际社会亟需建立治理框架。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人类共同未来。
中国倡导的"以人为本"AI治理理念,与美国主导的"负责任AI"原则存在交集。双方在联合国AI咨询机构等国际平台上的互动,或将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法案》也可能成为重要参考。
破局前景:谨慎乐观
施密特自称"乐观主义者"的立场值得关注。历史上,中美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证明,即使存在竞争,双方仍能找到利益共同点。AI领域的技术相互依存性更强,这为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乐观需要建立在务实基础上。短期看,中美AI合作更可能在非敏感领域取得进展,如医疗AI、教育AI等民生应用。长期而言,建立互信需要持续的技术交流与透明的政策沟通。
结语
施密特的发言揭示了全球AI发展的复杂图景。开源与闭源之争背后,是不同发展路径的探索。中美作为AI两大强国,其互动将深刻影响技术演进方向。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下,构建建设性的竞合关系,或许是推动AI造福人类的关键所在。正如施密特所言,历史证明中美能够建立信任,在AI时代,这一信任的建设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挑战性,也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