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车YU7上市前夕,小米汽车却陷入了SU7 Ultra的信任危机。部分车主因认为新车与宣传不符,集体要求退车,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车主不满:宣传与实际不符,退车诉求强烈
5月12日,小米SU7 Ultra车主杨雷(化名)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他在订车时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当时小米在宣传中强调该舱盖“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还提及“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等。杨雷表示,自己正是看中了双风道挖孔设计这一“灵魂所在”才选择购车。
然而,不少汽车博主对实车进行测试后发现,挖孔下方仅有很小的风道,且拆解显示风道并未连接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这意味着,双风道前舱盖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多被视为装饰功能。在杨雷所在的车主维权群中,已有近400名车主集体要求退车。
车主们对成本与售价的巨大差距也表示不满。杨雷称,根据粗略估算,现有小米SU7 Ultra前舱盖的成本最高约1万元,与超过4.2万元的售价相差甚远。
小米回应:致歉并提出补偿方案,但车主不买账
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致歉声明,承认此前关于挖孔的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表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的同时,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对于购车车主,小米提出了补偿措施:未交付的订单可限时改配为铝制前舱盖;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然而,这一补偿方案并未得到车主们的认可。
车主们认为,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的选装价格相比差距悬殊,且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 - 40周。杨雷表示,自己购车本就是为了追求挖孔设计,小米提供的改配服务失去了原本购车的意义,2000元的补偿也显得敷衍。他强调,高端车主更在意驾车带来的身份象征和情绪价值,现有车辆的挖孔设计名不符实,影响了驾车体验,因此他们的需求是直接退车。
法律视角:涉嫌不当宣传,车主有权维护权益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巍指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分析,小米汽车在对“挖孔机盖”进行宣传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介绍产品以及使用歧义性、模糊性语言表述的情况,这涉嫌构成违反《广告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当宣传行为,也涉嫌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如果最终认定情节严重,甚至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行为。
翟巍认为,车主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有自主决定是否接受赔偿方案的权利。依据侵权损失填补原则,在小米公司由于不当宣传导致车主财产权益受损情形下,小米公司应当承担全额赔偿车主损失的责任。如果小米赔偿方案不能完全赔偿车主受到的损失,车主可以要求小米公司修改方案增加赔偿,也可以通过请求消保委居中调解或者司法诉讼等方式,要求小米公司全额赔偿自身损失。
行业观察:小米汽车面临挑战,需平衡品牌与企业家IP
小米SU7 Ultra是小米SU7系列的最高端车型,2月27日以52.99万元起售价上市,次日大定订单突破15000台。但小米方面并未披露最新的SU7 Ultra订单数据。据小米汽车微博消息,小米首款SUV YU7新车预计于今年六七月正式上市。
对于小米汽车近期屡屡爆出争议的原因,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车企还是要做出“差异”和“个性”,而支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小米造车需要保持长期的研发耐心,造车最重要的是安全性,不能光是依靠“噱头”,而是要脚踏实地。
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则表示,如今新能源汽车内卷严重,近期小米的负面舆情可能对销量产生一定冲击。尤其是小米即将发布的新车YU7为SUV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对标特斯拉Model Y、智界R7、问界M5/M7、蔚来ES6等热门车型,无疑将面临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
此外,小米SU7此前的高速车祸也为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宣传敲响警钟。随后多家车企在宣传中,用“辅助驾驶”取代了过去的“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包括小米也将“智驾”改成了“辅助驾驶”。
某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指出,小米的营销打法是和雷军IP进行强绑定,这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可以通过网红企业家提升企业产品整体知名度,缺点则是当负面事件出现后,雷军会成为被追责的第一责任人。如今小米的负面舆情很大程度也直指雷军本人,小米和雷军都应思考,如何在企业品牌和企业家IP中做好平衡。
小米汽车此前一直保持着强劲增势,但4月销量出现轻微下滑,交付超2.8万辆。今年1 - 4月,小米汽车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0万辆。此次风波无疑给小米汽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妥善解决车主诉求,恢复消费者信心,将是小米汽车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 广汽零部件子公司诉哪吒汽车合同纠纷案开庭在即,新能源供应链博弈再升级
- 小米SU7 Ultra风波持续发酵:数百车主要求退车,品牌面临严峻考验
- 奇瑞高管评吉利新车:“烂车” 鉴定完毕?行业言论风波引关注
- 透视全球车企财报:为何中国车企活得更稳?
- 特斯拉预制式超级充电站技术“出海”,加速全球充电网络布局
- 比亚迪见证海狮07EV车主赵心童夺冠,全球销冠品牌再添星光
- 文远知行与Uber深化合作,加速Robotaxi全球化布局
- 保时捷在华销量遭遇“滑铁卢”:2025年Q1交付量不足万辆,同比暴跌42%
- 2025比亚迪美洲商务大会在浙江嵊州举办 20多国嘉宾点赞比亚迪科技实力
- 比亚迪持续打击黑公关,一造谣者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