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败走中国:日系车企在华困局再添新例

三菱败走中国:日系车企在华困局再添新例

2023年7月,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标志着这家日本车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三菱在华25年经营历史的终结,更为近年来持续低迷的日系车企在华表现再添新案例。

战略调整的直接诱因

三菱汽车在官方声明中明确指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转型是其战略调整的主因。这一表态揭示了传统燃油车企业在电动化浪潮下面临的普遍困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25.6%,而三菱在华销售的纯电动车型仅有阿图柯一款,且市场表现平平。

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三菱既未能像丰田、本田那样维持燃油车市场优势,又缺乏日产与本土企业深度合作转型的灵活性。这种两头不靠的尴尬定位,最终导致其成为日系阵营中首个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

合资模式的失效

航天三菱的兴衰颇具代表性。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发动机企业,曾为包括三菱自身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供应动力总成。其4G6系列发动机在21世纪前十年占据重要市场份额。但随着自主品牌技术升级和电动化转型,传统发动机业务急剧萎缩。2022年,航天三菱发动机销量同比下滑42%,产能利用率不足30%。

广汽三菱的结局同样令人唏嘘。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整车合资企业,巅峰时期年销量超过14万辆。但2022年销量暴跌至3.3万辆,工厂产能闲置严重。最终广汽集团不得不在2023年10月启动重组,实质上终止了三菱品牌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

日系阵营的集体焦虑

三菱的退出并非孤立事件。2022年以来,日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从23.1%下滑至17.8%。除丰田保持相对稳定外,本田、日产等均面临两位数下滑。这种颓势主要源于三个层面:

产品层面,日系车企电动化转型迟缓。截至2023年,日系品牌在华推出的纯电车型不足10款,且多存在"油改电"问题。相比之下,比亚迪同期在售新能源车型达19款。

技术层面,混动技术优势正在消退。随着插电混动技术普及和纯电成本下降,日系赖以生存的HEV技术逐渐失去竞争力。2023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插混车型销量增速达89%,远超HEV车型的12%。

品牌层面,日系"省油耐用"的传统形象与年轻消费者追求智能科技的需求出现错位。J.D. Power调查显示,90后购车者选择日系品牌的比例较80后下降11个百分点。

转型之路在何方

三菱的退出为其他日系车企敲响警钟。目前可见的转型路径主要有三条:

其一是丰田式的技术多元路线,同时推进HEV、PHEV、EV和氢能技术,但面临研发资源分散的风险。

其二是日产式的深度本土化策略,与东风汽车共建研发中心,开发中国市场专属电动车型。

其三是本田式的开放合作,与宁德时代、索尼等企业组建战略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三菱退出后,其原有产能和渠道资源将被广汽集团用于发展自主品牌。这种"腾笼换鸟"的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中外车企分手的标准流程。

结语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传统汽车品牌在产业变革中的适应性失败。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没有哪个品牌可以依靠历史积累长期保持优势。对于仍在华经营的日系车企而言,如何平衡全球化战略与本土化需求,如何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避免误判,将成为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残酷。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23
三菱败走中国:日系车企在华困局再添新例
三菱败走中国:日系车企在华困局再添新例 2023年7月,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标志着这家日本车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