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巨头联合"反内卷"引热议:是行业自救还是变相垄断?
8月1日,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外卖平台罕见地同步发布声明,宣布将共同抵制恶性补贴、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一被业界称为"反内卷"的联合行动,在即时零售行业掀起巨大波澜。这场由行业头部企业发起的自我革新,究竟是打破低效竞争困局的破冰之举,还是披着自律外衣的变相垄断?需要从多维度进行专业审视。
一、行业困局催生变革共识
长期以来,外卖行业陷入"补贴-扩张-再补贴"的恶性循环。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年主要平台营销费用平均占营收比重达35%,而商户实际利润率普遍被压缩至5%以下。中国广告协会曹磊委员指出,这种将竞争能量过度消耗在互相倾轧的低水平重复,正是典型的"内卷化"特征。平台集体转向"比品质、比服务",本质是对资本无序扩张模式的修正。
二、转型路径的技术与制度双轨
从声明内容看,平台企业规划了清晰的转型路线:技术层面,美团已试点AI智能调度系统,使配送效率提升18%;供应链方面,饿了么与连锁商超共建的数字化库存管理系统,将缺货率降低至3%以下。但网经社陈礼腾分析师警示,算法推荐规则可能形成隐性强制,这需要《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等监管政策持续完善。
三、市场格局的重构预期
2030年2万亿市场规模预测下,行业正面临关键转折。京东到家通过"小时购"业务验证,技术投入带来的履约成本降低,可使客单价提升23%同时保持用户留存。这种良性循环若能成为行业常态,将改变以往"烧钱换市场"的竞争逻辑。但需警惕的是,联合声明中"规范促销"等表述,可能被异化为价格协同的温床。
四、多方博弈下的平衡之道
真正的行业进化需要构建动态平衡:消费者需要合理价格而非畸形低价,200万骑手群体期待更公平的分配机制,600万中小商户渴求可持续的利润空间。市场监管总局新规强调"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恰为这种平衡提供了制度保障。平台若能将声明转化为实质创新,如美团试验的"阶梯式佣金"模式,或可打开多方共赢新局面。
这场行业自发的"反内卷"行动,既反映了市场主体的自我修正能力,也暴露了平台经济的深层矛盾。其最终走向,取决于技术革新能否真正替代资本消耗,监管智慧能否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以及市场主体能否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在即时零售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场实验的价值或许不在于立即给出答案,而在于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伦理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