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进口车暴跌32%,美日德车企集体遇冷

2025中国进口车暴跌32%:美日德车企集体遇冷的背后逻辑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进口市场遭遇近年来最严峻的寒冬。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6月中国汽车进口量仅为22万辆,同比骤降32%,这一断崖式下跌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进口车主力阵营——美日德三大汽车强国集体折戟,其中美国品牌跌幅高达48%,德国下滑43%,日本也未能幸免地下降17%。这场席卷进口车市场的寒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逻辑?

进口来源国格局重构

从进口国别结构观察,市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日本虽然以82073辆的进口量勉强维持榜首地位,但其17%的同比降幅仍显著高于行业预期。德系豪华车阵营遭遇更严峻挑战,49717辆的进口量创下十年新低,43%的跌幅直接反映了BBA(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困境。最令人意外的是美系品牌,28007辆的进口规模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48%的降幅使其市场份额缩水至12.7%。

在这片跌势中,斯洛伐克成为罕见的亮点。凭借30248辆的进口量和10%的同比增长,这个中东欧国家悄然跻身进口车第一阵营。分析认为,其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本土生产的保时捷卡宴、奥迪Q7等高端SUV车型在中国市场的相对稳定表现。

产品结构深度调整

从车型维度分析,市场呈现三个显著特征:首先,燃油车虽然仍占据98%的进口份额,但各细分市场全面承压。其中4L以上大排量车型暴跌77%,直接冲击了奔驰G级、路虎揽胜等传统豪华车型的市场地位。其次,新能源进口车遭遇滑铁卢,占比萎缩至2%的历史低位,纯电动车型进口量骤降80%,反映出特斯拉等品牌全面转向本土化生产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再者,平行进口渠道持续萎缩,中东版陆地巡洋舰等曾经的热门车型逐渐退出市场。

产业变革的多重动因

进口车市场持续萎缩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系统性提升。国产豪华品牌如红旗、蔚来等已实现产品力与品牌力的双重突破,在50-80万元价格带形成强力竞争。国际品牌方面,宝马iX3、奔驰EQE等车型的国产化进程加速,使得"进口光环"逐渐褪色。更关键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年上半年已达42%,本土供应链的成本优势使进口电动车难以形成有效竞争。

市场前景研判

短期来看,进口车市场仍将面临三重压力:国产替代加速、消费理性化加深、排量法规趋严。预计到2025年底,全年进口量可能跌破45万辆,回归至2013年水平。但细分领域仍存结构性机会,如超豪华品牌(宾利、兰博基尼)和小众性能车(保时捷911)因其不可替代性或将保持稳定。中长期而言,进口车或将重新定位为"补充型市场",主要满足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这场进口车市场的深度调整,本质上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转移的缩影。它既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也预示着跨国车企必须重新思考在华发展战略。对于那些固守"进口即高端"传统思维的品牌来说,变革的窗口期正在快速关闭。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8-08
2025中国进口车暴跌32%,美日德车企集体遇冷
2025中国进口车暴跌32%:美日德车企集体遇冷的背后逻辑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进口市场遭遇近年来最严峻的寒冬。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6月...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