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功率器件扩产难解市场饥渴 赵海军坦言供需缺口持续
半导体行业正面临结构性供需矛盾。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在最新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公司功率器件产能虽经扩产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一表态揭示了当前功率半导体市场的深层困境。
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赛跑
根据中芯国际2025年二季度财报,公司月产能已达99.1万片8英寸等效晶圆,较上季度增长1.8%。但赵海军明确指出,新增功率器件产能系应国际IDM客户要求建设,目前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种供需失衡反映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下游应用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功率半导体产线建设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导致供给端响应滞后。
战略定位的谨慎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国际明确表示不会盲目进入主流功率产品代工市场。这种战略克制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坚持客户需求导向,避免产能过剩风险;其二,聚焦高附加值产品,维持合理毛利率(本季20.4%);其三,配合国际客户"China for China"战略,针对性布局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既规避了与龙头企业的正面竞争,又确保了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92.5%)。
技术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在传统硅基功率器件之外,中芯国际正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器件因其高压、高温、高频特性,正在新能源汽车充电、5G基站等领域加速渗透。赵海军透露将配合国际客户建设相关产能,这一举措可能带来三方面影响:提升产品组合竞争力、优化产能结构、增强客户黏性。不过要注意,第三代半导体目前仍面临成本高、良率低等产业化挑战。
市场失衡的深层逻辑
当前功率半导体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其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重构、IDM模式转向Fab-Lite的趋势、新兴应用的技术迭代。中芯国际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作为代工企业,既要把握市场机遇,又要防范投资风险。财报数据显示,公司二季度销售收入达22.09亿美元(约158.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但环比微降1.7%,反映出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功率半导体市场的供需平衡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对产业链各方而言,这既意味着商业机会,也预示着竞争加剧。中芯国际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发展范式:以客户需求为锚点,避免同质化竞争;以技术升级为路径,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以产能动态调整为手段,维持经营弹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功率半导体市场仍将维持卖方市场特征,但企业需要为 eventual 产能过剩风险做好预案。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