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管喊话测评圈:别让商业利益带偏了用户视角
近日,岚图汽车CEO卢放公开发文,直指当前汽车测评行业存在的商业化倾向与专业性争议。这一发声迅速引发行业讨论。作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测评本应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但现实中却因利益纠葛而面临公信力挑战。卢放的呼吁,实则反映了整个行业对建立更健康测评生态的迫切需求。
测评乱象:当客观性遭遇商业裹挟
汽车测评的本质是通过专业测试与真实体验,为消费者提供购车决策依据。然而随着新媒体兴起,测评内容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
其一,数据失真。部分测评为追求流量效果,刻意放大极端场景测试结果,忽视日常使用场景的普适性;
其二,标准缺失。同一车型在不同测评体系中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暴露出测试方法、评价维度的不统一;
其三,利益捆绑。第三方测评机构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导致测评结论存在倾向性。
某自主品牌技术负责人透露:"曾有测评机构明码标价,不同档位的‘测评套餐’对应不同级别的曝光倾向。"这种现象直接动摇了测评行业的立身之本——客观中立。
专业性与用户视角的双重考验
汽车作为集成数万个零部件的复杂产品,其测评需要跨学科的专业支撑:
• 性能测试涉及车辆工程、流体力学等硬核领域
• 智能系统评测需要软件工程、人机交互专业知识
• 耐久性评估则依赖材料科学、机械可靠性理论
然而当前部分测评者缺乏系统训练,仅凭主观感受下结论。更值得警惕的是"体验异化"现象——为制造戏剧效果刻意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这与用户真实需求严重脱节。
行业重构: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三大路径
要重塑测评公信力,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系统:
1. 标准先行
推动建立行业测评标准委员会,制定覆盖燃油车、新能源、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的评价体系。参考中汽研等权威机构的测试规程,确保数据采集方法的科学性。
2. 利益隔离
建立测评机构"白名单"制度,要求披露商业合作信息。探索第三方资金托管模式,切断直接利益输送。某欧洲车企已试行"盲测基金",由行业协会统筹测评经费分配。
3. 用户参与
开发"大众评审"数字平台,将专业测试数据与真实车主长测报告结合。沃尔沃的"车主实验室"项目显示,持续12个月的真实用车数据比短期测评更具参考价值。
消费者如何辨别优质测评?专业人士建议关注三个维度:测试条件是否透明、数据呈现是否完整、结论推导是否逻辑自洽。真正的专业测评应该像医疗诊断报告,用事实说话而非制造情绪。
结语
测评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从业者守住专业底线,也要求车企以开放心态接受监督,更需要消费者提升媒介素养。当三方形成良性互动,"用户视角"才不会沦为营销话术,而是真正成为产品改进的指南针。正如卢放所言:"把方向盘交给用户,行业才不会偏离赛道。"这或许正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钥匙。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