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如何真正造福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智慧教育大会发出警示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凡妮亚·贾尼尼的致辞犹如一记警钟,在全球教育界引发深刻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教育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确保AI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异化教育过程,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课题。
AI教育应用面临的双重挑战
当前教育领域AI应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先行"特征。生成式AI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轻易获取高质量内容,但这也带来了"思维外包"的隐忧。贾尼尼指出的"将AI生成内容直接作为个人成果提交"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的教育危机:当认知过程被技术简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能面临退化风险。
与此同时,AI教育应用的伦理边界亟待明确。技术处理能力的提升并不等同于教育质量的提升。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以及师生关系的疏离。正如贾尼尼所强调的,教育的核心应当始终围绕"学习、思考、为人和发展"四大原则展开。
构建人本AI教育生态的四大支柱
要使AI真正造福教育,需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技术应用框架。首要任务是重塑教育目标定位。AI应当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其价值在于释放师生的创造性潜能。例如,AI可以承担知识传递的基础工作,让教师更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AI伦理规范体系。这包括制定内容生成的透明度标准、明确学术诚信边界、规范数据使用权限等。教育机构需要与技术开发者合作,共同设计符合教育规律的AI应用场景。
第三,提升师生的AI素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掌握指导学生在AI环境中学习的专业能力,学生则需要培养辨别、评估和创造性使用AI内容的能力。这种双向素养提升是防止"思维外包"的关键屏障。
最后,要重视技术普惠与数字包容。在推进AI教育应用的同时,必须警惕数字鸿沟的扩大。全球教育体系需要建立技术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不被排除在AI教育革命之外。
迈向人机协同的未来教育
贾尼尼的警示提醒我们,AI与教育的融合需要保持理性与平衡。理想的教育AI生态应该是人机协同的:技术处理重复性工作,人类专注于创造性活动;机器提供信息支持,人类负责价值判断;系统优化学习效率,教师守护教育温度。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技术赋能而非技术主导。AI可以成为个性化学习的助推器、教育资源的均衡器,但永远不能取代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全球教育界需要携手构建这样的共识:技术只是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终极目的。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守护教育本质的使命。正如贾尼尼所呼吁的,我们必须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相反。只有坚持这一原则,AI才能真正成为教育进步的助力,而非异化教育的风险。这既是对当下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