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小鹏未竟之局,零跑破冰突围

在造车新势力的激烈竞争中,盈利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蔚来、小鹏作为行业早期代表,尽管在品牌声量和产品定位上占据先机,却长期受困于亏损困局。而零跑汽车近期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却以0.3亿元的净利润宣告其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车企,打破了行业“烧钱换市场”的既定认知。

零跑的突围首先体现在销量层面。2025年上半年,其累计交付新车22.17万辆,同比增长155.7%,不仅成为新势力销冠,更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十。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零跑精准定位大众市场的产品策略。C10、C11等车型以“高配低价”切入13-20万元主流价格带,被称为“半价理想”,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而今年新推出的B系列车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策略,B10上市次月即交付破万,B01在72小时内锁单超1万辆,显示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

与蔚来聚焦高端服务生态、小鹏押注全场景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不同,零跑选择了更为务实的全域自研与成本控制路径。其自研范围覆盖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等核心部件,目前自制零部件成本占比已达整车的65%。同时,零跑通过平台化战略实现零部件高度共用,C系列车型共享率超80%,B系列预计达88%。这种模式在销量规模攀升后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推动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1%大幅提升至14.1%,为盈利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蔚来、小鹏在品牌高端化和技术创新上投入巨大,却仍未摆脱亏损泥潭。蔚来长期依赖资本输血,其换电模式和服务体系虽具差异化,但高昂的运营成本难以在短期内摊薄;小鹏则在智能驾驶研发上持续烧钱,尽管技术领先,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稳定的盈利动能。相比之下,零跑以效率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更贴近传统制造业的盈利逻辑,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

盈利之后的零跑并未止步。公司已将全年销量目标从50万辆上调至58-65万辆,并计划在明年挑战百万辆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在产品层面,全新D系列旗舰车型将于年底亮相,瞄准30万元价位区间,意图实现品牌向上突破。此外,零跑也正积极补强智能驾驶短板,计划年底实现城市NOA功能,并有望通过外部合作提升技术竞争力。

然而,品牌向上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在30万元以上市场,消费者更关注品牌溢价与技术领先性,零跑能否摆脱“性价比”标签尚未可知。同时,理想、问界、腾势等对手已在该价位段建立牢固优势,零跑需在产品力、渠道建设和技术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

总体而言,零跑的阶段性盈利为造车新势力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发展路径:即以大众市场为基础,通过全域自研和成本控制实现规模效应,再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这条路径虽不同于蔚来、小鹏的高举高打,却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可持续性。然而,汽车行业的竞争是一场长跑,盈利只是中途节点,零跑能否持续这一势头,仍需市场与时间的检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8-19
蔚来小鹏未竟之局,零跑破冰突围
在造车新势力的激烈竞争中,盈利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蔚来、小鹏作为行业早期代表,尽管在品牌声量和产品定位上占据先机,却长期受困...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