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造:科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建筑行业的核心议题。建筑行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占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50%。在此背景下,绿色建造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重要途径。

而科技的进步,无疑为绿色建造注入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在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绿色建筑的需求与日俱增,科技创新与应用已成为实现绿色建造目标的必由之路。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当前主流的先进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探讨科技如何助力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先进科技赋能建筑业转型

人工智能(AI)在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设计、施工优化与运维管理等方面。通过AI算法进行建筑设计,可以在初期就对建筑的能效、材料使用和施工流程进行最优配置,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

在中国,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项目开始引入AI辅助设计。例如,某些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AI进行建筑生命周期能耗预测,并在设计阶段根据预测结果调整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

3D打印技术引领建筑方式变革

3D打印技术以其快速、精准、低材料消耗的特点,在建筑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3D打印,可实现个性化设计、减少建筑废料,并极大降低运输与人工成本。

在中国,3D打印建筑已初具规模。苏州、上海等地出现了多个3D打印建筑项目,一些科技公司甚至成功打印出多层建筑单体。这种新型建造方式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有效减少了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物联网(IoT)实现建筑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控,包括温度、湿度、能耗等关键指标。这种智能化管理方式,使建筑在使用阶段能够保持最佳能效水平,延长建筑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和“绿色建筑”政策,IoT在新建建筑和旧楼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北京、深圳的部分大型商业综合体,通过IoT平台监测楼宇能耗数据,实现能源管理智能优化,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二、生态友好型材料推动低碳建筑

新型低碳建材的崛起

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钢铁的生产过程中能耗高、碳排放大,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环保建材如碳中性混凝土、交错层压木材(CLT)、高性能绝热材料等应运而生,极大缓解了这一问题。

以碳中和混凝土为例,这种材料通过减少水泥用量、使用工业副产物(如粉煤灰、矿渣)等方法,显著降低碳排放。目前,中国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已开始尝试使用低碳混凝土,如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广泛采用环保混凝土,实现绿色施工目标。

再生材料与循环利用

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建造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废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加工与再利用,不仅减少了对新资源的依赖,还降低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中国在“无废城市”建设行动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部分城市如广州、成都建立了完整的建筑垃圾回收体系,部分新建项目规定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建材,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能源高效创新助力减排

被动式建筑设计与应用

被动式建筑设计强调通过优化建筑朝向、保温性能、自然通风和遮阳系统,以最小的能耗实现舒适的室内环境。这种理念近年来在中国逐渐普及,特别是在北方寒冷地区和沿海湿热地区,应用前景广阔。

例如,河北高碑店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的被动式建筑群,通过采用高效保温墙体、三层中空玻璃窗等措施,实现了建筑能耗降低90%以上的显著成效。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集成了能源监测、分析与控制功能,可以实时优化建筑能耗,确保各系统高效运行。BEMS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建筑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在中国,许多大型商业项目、办公楼宇已普遍配备了BEMS,如深圳前海自贸区的新建楼宇均采用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配合光伏发电和储能技术,形成绿色低碳示范区。

四、科技赋能绿色建造实践

雄安新区:科技引领绿色之城

作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典范,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即确立了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引入AI、大数据、IoT、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前沿技术,雄安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中全面推行绿色标准。

新区建筑项目普遍采用绿色建材,高比例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现场施工扬尘污染下降70%以上,能效标准普遍优于国家最新标准。

上海世博会后续区更新改造

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项目坚持绿色更新原则,通过智慧园区管理平台进行能耗管理,应用再生材料进行建筑翻新,同时引入雨水回收系统、光伏发电设施等,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

这不仅为超大城市旧区更新提供了范例,也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在既有建筑基础上实现绿色转型。

五、中国国情下绿色建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层面出台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绿色建造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支持环境。其次,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及绿色金融政策推广,绿色建筑项目受到投资者和购房者青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第三,技术积累与创新活跃:中国在AI、IoT、BIM、智能制造等领域已形成较强技术基础,为绿色建造科技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挑战

技术标准与体系待完善:当前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尚不统一,地方标准差异较大,亟需建立全国统一且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建造标准。

技术落地应用不足:部分地区绿色建造科技应用仍停留在示范层面,缺乏大规模推广普及,导致整体行业绿色化水平不均衡。

初期投入成本较高:绿色建筑往往需要较高的前期投资,在部分中小企业和低线城市项目中推广存在一定阻力。

总结

科技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绿色建材、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等技术,正在重塑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的全过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对于中国而言,绿色建造不仅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路径,也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应在政策引导下,加快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普及,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建造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度应用与广泛推广。

绿色建造的道路充满挑战,但更充满希望。随着科技与建筑深度融合的不断深化,中国建筑行业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4-28
绿色建造:科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绿色建材、智能能效管理系统等技术,正在重塑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的全过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