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王越:6G拥抱AI时不我待,AI-native RAN补齐端到端智能

7月30日消息(水易)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突破与广泛部署,正在以“重构”为内核,从底层基础设施到社会运行逻辑,掀起一场全域变革。移动网络作为数据传输通道、场景赋能平台,加速迈向“Mobile AI”时代,同时AI能力的跃迁也在反哺移动网络的效率和效能提升。

Mobile AI时代,运营商应该如何突破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瓶颈,打造超越单纯连接能力的新型网络体系?面对3GPP的代际跃迁与AI的快速迭代,节奏应该如何把握?在最受关注的RAN层面,CT和IT激烈碰撞,深度融合的路径和策略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C114对中国电信首席专家、中国电信研究院无线网络智能研究团队负责人王越博士进行了专访。

王越表示,当前的AI技术发展已超越技术范畴,正在重构电信行业的生态体系。对于运营商而言,网络与AI的深度融合,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突破“隐形管道”重塑“平台价值”的必答题。王越指出,在网络与AI融合方面,以“AI-Native RAN”为代表的无线网智能化正成为最具创新性和活跃度的发展方向,但也面临着诸如标准化、商业模式等诸多挑战。

王越指出,中国电信集团提出并持续迭代的“云网融合”战略非常具有前瞻性,具备超前的“网络平台化思维”,也为云网与AI进一步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时不我待,6G需要主动拥抱AI

王越指出,6G将打破传统通信边界,实现通信、感知、智能多要素的融合创新发展。这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底层技术重构,创造出超越单纯连接能力的新型网络体系。

相较于5G,6G更加强调三大融合:首先是天地一体融合,这是运营商突破传统地面网络覆盖限制的核心技术路径。其次是通感融合,这是解决传统网络功能单一,实现网络具备“理解环境”的能力的创新方案。第三是网络和AI的融合,传统通信网络在结构设计上的封闭性、低灵活性,导致网络难以快速和AI融合,适应新业务需求和技术变革。面向6G网络,中国电信希望AI成为网络内生的技术特性,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AI for Network方面,AI能助力网络提升通信性能,满足网络自身性能演进和运营服务的效率要求。Network for AI方面,网络和云成为AI应用的基础使能平台,在算力、数据和大带宽/低延时连接方面能够赋能千行百业。

“一定要让网络去拥抱AI,不要期待AI来迁就网络。”王越强调,面向6G,网络演进代际和AI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不同步,AI的发展节奏和需求决定了它不会等待网络演进,若网络无法满足其需求,AI将选择绕开现有的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体系,而更加依赖于云商提供的服务。王越指出,抓住技术创新的“窗口期”至关重要,技术创新本质上是连续演进的过程,而非离散的代际跃迁,不应过多被3GPP的时间窗口所限制。

在王越看来,6G是运营商掌控生态控制权的机遇,“6G一定要有生态,有生态才有需求,有需求才能持续演进。”5G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终端、新业务的匮乏。“Killer App真正成为Killer App,依赖的不仅是网络性能,更重要的是运营商能不能带动生态的发展。”

正是基于对网络与AI融合的深刻洞察,在MWCS25期间,中国电信牵头完成的《Mobile AI:AI与移动通信融合的新生态》白皮书指出,运营商需要充分利用通信资源(Byte)与计算资源(Computing)的统筹管理与协同调度,构建“B+C双轮驱动”的新范式。通过“B+C”的服务形态,运营商能够为智能眼镜、具身机器人等新型AI业务场景提供低时延、弹性可调度的算力。即便是传统业务,也能叠加AI能力,进一步拓展运营商服务边界。此外,基于B+C协同机制,可探索面向终端的智能增强服务、基于AI的实时内容处理等体验变现路径。

端到端AI,RAN不能成为短板

“Mobile AI时代,不仅是连接,贴近用户的计算和确定性的时延将会成为运营商区别于Hyperscalers,突破‘隐形管道’,重塑‘平台价值’的关键。”王越指出。“AI必须以端到端的视角融入网络,而非局限于特定用例或应用,任何环节的不太智能都会成为瓶颈。”

从实践来看,5G是云和网融合的时代,在核心网、云、业务等方面基本实现IT与CT的融合,软件化程度足够高,能快速跟上AI的发展节奏。而在RAN侧,几乎采用专用芯片+封闭接口,层级固化造成智能化瓶颈,产业界推出的外挂式AI方案远未达到融合。

可以说,RAN是目前整个无线网系统中“最不聪明”的一段。而RAN占据着运营商CAPEX和OPEX的大头,也是运营商连接用户、终端、业务的价值锚点,特别是随着智能终端产生的数据更趋本地化,处理需求更加即时化,推动流量在无线接入网侧聚集,边缘/接入端的智能化愈发重要,RAN的智能化短板必须修复。“运营商有‘最后一公里’的天然优势,面向6G时代,我们希望边缘/接入端能成为新型AI业务的锚点。”

王越介绍,目前AI和RAN融合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在资源层、调度层、业务层实现深度融合,通过灵活调度网络、算力、AI等资源,满足网络和AI业务发展需要。不过,AI和移动通信不属于同一系统,两者具有不同的创新属性,“这是CT和IT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要求网络从顶层设计、运营模式乃至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而平台化思维是其核心。”

为此,中国电信提出了AI-native RAN的理念,基于“云网融合”的长期战略,在资源、运营和服务层面将人工智能与连接和计算相融合,以构建更敏捷、可扩展的基础设施。

需求驱动,务实推进无线网络智能化

围绕着RAN智能化,业界展开了很多探索。比如,日本软银主推AI-RAN,在无线站点中融入MEC,让vRAN和MEC共享以GPU为主的计算资源;中国电信提出了AI-Native RAN理念,并开展了赋能网络技术验证;中国移动则提出了CIS-RAN理念,主打协作与服务化。

王越指出,在无线网络智能化方面,趋势性共识正在达成:首先是智能内生,网络架构原生支持AI/ML,实现网络的自感知、自优化;其次是端到端使能,强化RAN和核心网、边缘计算、应用平台的协同;第三,推动RAN具备Network as a Service能力,通过API化或其他等方式“暴露”RAN能力,使能生态伙伴新型AI业务的开发,激发产业活力。

“当然,现在争论也很多,最终基于什么样的架构来实现取决于业界的博弈。”王越表示。“但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架构与实现,我们都不能为了6G而6G,更不要把自己局限在6G标准框架内。6G需要的是业务驱动,标准不是起点,而是落点。”

在网络智能化具体实现路径上,算力是非常关键的。目前来看,业界有几种方案,在基站中加入智算板,或者直接采用GPU内生算力,或亦是边缘云外挂的方式。王越认为,这些智能化方案与技术能力的商用价值都需通过市场检验。“至于说算力是不是一定要像AI-RAN联盟的理念里面,RAN里面都放上GPU,我打个问号,如果在基站中全面部署GPU,成本将会非常高昂,运营商难以接受;而且,这种方式反而限制了对算力的调度。”王越表示,“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适应国内产业和生态的国产化AI-Native RAN的路径来。这方面电信也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包括在最近两次MWC上展出的AI-native RAN使能机器狗和智能眼镜等,未来希望携手生态伙伴一起,共同探索一条既符合技术规律,又切实可行的的技术路线,让网络更好的赋能未来的AI业务。”

当然,RAN只是6G网络系统中的一部分,中国电信在技术演进内在需求、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全球技术竞争格局等驱动下,全面布局6G研发,同时积极引领产业生态,以平台化思维成为驱动AI业务落地的关键使能者。

正如《Mobile AI:AI与移动通信融合的新生态》白皮书中所写道的,未来的运营商将不再局限于提供通信连接和传输能力,而是要向科技公司(TechCo)演进。TechCo模式更注重技术开放、服务接口标准化、能力商品化和生态协同机制的建设。通过开放AI模型平台、提供算力调度接口、共建边云服务平台等措施,运营商可以吸引终端厂商、AI开发者、垂直行业用户等多方角色加入生态圈,构建“网络+算力+AI能力”的多边平台型价值体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30
中国电信王越:6G拥抱AI时不我待,AI-native RAN补齐端到端智能
中国电信王越:6G拥抱AI时不我待,AI-native RAN补齐端到端智能,C114讯 7月30日消息(水易)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突破与广泛部署,正在以“重构”为内核,从底层基础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