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子计算:3位学者获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8月7日消息(南山)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揭晓。季强、徐星、周忠和获“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获“物质科学奖”;卢志远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其中,物质科学奖获得者:

方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奖金1/3

戴希,香港科技大学,奖金1/3

丁洪,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奖金1/3

表彰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贡献。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这类材料在其体态电子能带结构中展现出非平凡的拓扑性质,从而产生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表面导电态。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通常借助理想化的“玩具”模型),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材料、以及Weyl半金属等。与此同时,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方忠,1970年生于中国湖北省, 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戴希,1971年生于中国浙江省,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丁洪,1968年生于中国湖南省, 1995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未来科学大奖自2016年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等值100万美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8-07
关于量子计算:3位学者获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关于量子计算:3位学者获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C114讯 8月7日消息(南山)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揭晓。季强、徐星、周忠和获“生命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