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牵手腾讯,“王炸”组合的纠葛与野望

8月8日综述(九九)移动用户10亿+,有线宽带用户3.2亿+,政企客户3800万+,年营收超过10000亿,公司市值超过2.3万亿,这是中国移动。

微信及WeChat月活用户14亿+,QQ移动终端月活用户5亿+,视频付费会员1.17亿+,年营收超过6600亿,公司市值超过5万亿,这是腾讯。

两家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公司”,当他们走到一起,这对CP会是怎样的“王炸”。

回顾中国移动与腾讯的过往,成立于千禧年前后的这两家公司,20多年来上演了一部精彩纷呈的“攻守竞合史”。

梦网时代的“诺亚方舟”

双方的故事开始于千禧年。

2000年4月,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立出来,专业从事移动通信业务。同年8月,深圳移动与腾讯签订“即时通——移动OICQ”业务的试运行协议,后续业务拓展至全国。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移动数据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被评为新世纪之初伟大的商业创新模式之一。

移动梦网时代,运营商手握用户、终端和支付渠道,以彩信、彩铃等为核心产品,腾讯、网易、新浪等互联网企业依赖分成收入维持生存。所以,移动梦网甚至被封为“中国互联网的诺亚方舟”;换句话说,没有中国移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以腾讯为例,正是受益于中国移动移动梦网业务;在公司成立三年之后,腾讯公司首次实现盈亏平衡,其最大的功臣就是与移动合作推出的移动QQ功能。

从此,腾讯进入发展快车道;从中国移动角度来看,收入增长--投资增加--网络提升---更多用户--收入增长,进而带动以腾讯为代表的SP们业绩向好,这是个完美的循环,也开启了中国移动和腾讯长达数年的“蜜月期”。

一次不成功的“背刺”

美好的时光,总归是短暂的。

2007年5月,中国移动推出即时通讯产品——飞信,与腾讯QQ正面交锋。彼时,飞信凭借移动用户之间免费无限量发送短信且支持离线接收(以短信形式送达)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用户,2010年注册用户突破5亿,高峰期活跃用户接近1亿。

飞信的出现与爆发式增长,给了腾讯很大的压力。对于腾讯而言,船票真不见得还是攥在自己手里了。

但故事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可能是短信业务赚钱太容易了,也可能是担忧网间结算给同行“输血”,或亦是对于基于手机码号资源的社交链—价值链的过于自信,中国移动在飞信上采取了传统短信服务的运营策略,这也最终导致了后来的结局。2022年7月,中国移动发布公告,宣布调整飞信(已更名为“和飞信”)业务,自9月30日开始停止提供该服务。传统通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基因的碰撞,结果显而易见,这滴“时代的眼泪”最终悄然落下。

一场没有结论的“大讨论”

命运,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赛马”机制下,微信横空出世,用腾讯董事长兼CEO马化腾的话说,“微信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不过这张船票还只是门票”。

在微信上,腾讯做了个非常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支持用户把手机通讯录变成微信通讯录,这个社交链的转移对于运营商而言是非常致命的。换句话说,运营商完全被OTT化了,仅仅是个管道。而且,微信开始侵蚀运营商的话音和短信业务收入,而这是运营商的“基本盘”,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博弈就此展开。2013年3月,时任工信部部长在第二届“岭南论坛”上表示,将支持电信运营商的合理化需求,“微信可能会收费,但不会大幅收费。”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移动高管已经在提及这个问题。2012年12月,时任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说:“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中国移动和腾讯相互之间应该有沟通。”这番讲话被作为“中国移动推动微信收费”的起点和重要证据。

“微信收费”,也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不过,这场讨论并没有个明确的结论。

有个很重要的原因,运营商依然是4G时代的受益者,4G网络大幅提升了网络性能和能力,虽然流量单价较2G/3G时代快速下滑,但DOU增速更快,移动流量成为了运营商收入与利润的核心来源。而包括微信在内的腾讯系应用,成为了流量管道填充的重要来源。

可以说,从2G到4G时代,中国移动和腾讯虽然在某些特定点有利益冲突,但整体还是相互成就的。

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产业互联网,再到如今的AI时代,中国移动和腾讯都在开始找寻新的产业坐标。

从中国移动角度来看,开始从“大连接”走向CHBN,从原来的改变生活走向改变社会,全面推进“两个新型”升级、“BASIC6”科创、“AI+”行动“三大计划”,落实好服务支撑数智化生活、生产、治理“三大任务”,经营业绩实现稳健增长,连续两年营收破万亿。

从腾讯的角度来看,930变革更加剧烈,几乎重塑了腾讯公司。从2024年的业绩来看,验证了腾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AI”转型的成功。游戏业务的复苏、广告技术的迭代、B端服务的深耕,共同构筑了增长基本盘;而AI研发的重投入与商业化落地,则为其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

回首过往20年,桩桩件件历历在目;展望后20年,未来却无法预知,AI领域的“夺宝奇兵”总是突如其来。所以中国移动与腾讯的战略合作立足当下,依托双方在AI领域的创新,重塑生活方式、生产形式、治理模式,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和千行百业的政企客户。

CHBN,都有无数的契合点

通过合作,双方能够整合资源,在数字化及云服务领域共同打造更强大的智算基础设施,为 AI应用开发等提供坚实支撑;在应用与生态方面,将腾讯丰富的互联网应用与中国移动的信息通信网络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创新应用场景,如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领域,有望实现1+1>2的效果。

在个人市场方面,中国移动正持续深化存量经营、价值经营,大力加强产品供给、产品创新。基于双方10亿+的客户规模,5G+内容生态爆发,云游戏/云应用迅速普及;通信与社交深度融合,微信/QQ整合通信服务,5G消息变身“超级服务入口”(集成小程序等);还可以推出融合移动话费/流量/宽带权益与腾讯视频、音乐、阅读、游戏等会员服务的联合会员权益,提升用户价值感知。

家庭市场方面,中国移动以“移动爱家”品牌为引领,围绕“一根线+一张网+一个家”打造智慧家庭服务生态和服务体系。中国移动提供高速宽带、全屋WiFi覆盖、家庭智能网关,腾讯提供海量的独家影视、动漫、体育、少儿内容,深度接入移动魔百和等大屏平台,即可带来极致视听体验。此外,“移动爱家”还可与腾讯云AI分析能力、微信小程序结合,提供更智能的看护、预警和健康管理服务。

政企市场方面,以云服务为例,两者的契合度颇高。腾讯云深耕技术底座,将云计算、AI、大数据等核心能力拆解为标准化模块,通过开放API接口、提供解决方案组件等方式,嵌入到各类行业场景中,这种“甘当配角”的策略使其在互联网生态中快速渗透。与之相对,中国移动的集成能力则是在服务政企客户的实践中淬炼而成的“全链条战斗力”,既能整合自身的网络资源、智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又能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硬件厂商、软件服务商,形成“端到端”的闭环服务。

从最初的合作共赢,到中期的竞争博弈,再到如今的战略携手,中国移动与腾讯的关系始终随着行业发展而动态调整。此次合作,不仅是两家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通信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具体示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8-09
中国移动牵手腾讯,“王炸”组合的纠葛与野望
中国移动牵手腾讯,“王炸”组合的纠葛与野望,C114讯 8月8日综述(九九)移动用户10亿+,有线宽带用户3.2亿+,政企客户3800万+,年营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