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专稿(蒋均牧)8月14~17日,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冰丝带”国家速滑馆成功举办。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280支代表队,携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在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外围赛共26个赛项中展开了487场精彩绝伦的比拼,决出26枚金牌。
具身智能从科幻叙事走向产业现实的当下,这届运动会既是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以及数万名观众前往观赛,亦具有着“里程碑”和“试金石”的意义,能够通过竞技的方式最大限度测试并展示人形机器人的实际能力、加快其商业落地步伐,甚至还是面向未来的“预演”,向世人揭示碳基文明与硅基生命如何共生、共进化。
而无论是高密环境下的实时交互、上传分享、媒体直播,还是为机器人编织“感知-决策-执行”的神经系统,都离不开一张精品网络以及相关智慧应用的支持。正因如此,在这场“机器人奥林匹克”中,中国联通虽不在前台身影却显得尤为突出。作为赛事唯一指定运营商伙伴,中国联通充分发挥网络及AI技术优势,联合生态伙伴共同打造“毫秒级响应、零故障运行”的智能赛事环境,为运动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
为什么又是联通?答案藏在“冰丝带”里,也藏在“冰丝带”外。
再担重任:“国之大事,必有联通”
走进1.2万平方米的“冰丝带”,参赛队伍激烈的呐喊声、观众此起彼伏的助威声和⼈形机器⼈行动间的摩擦声响彻整个赛场。可以看到,原本的冰面已被改造成田径赛道、⾜球场、搏击台以及场景赛⼯⼚仓库、医院药房、酒店等逼真模拟场景,机器⼈运动员们在其上或你追我赶、或紧密配合、或完成从搬运到打扫的系列步骤。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主题的综合性盛会,其受关注程度与重要性毋庸多言。不仅要服务好人,还要服务好机器人乃至现场的各类物联设备,这样的要求无疑也给信息通信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此刻,“国之大事,必有联通”一语的含金量还在飙升。
从C114的了解和现场探访来看,中国联通再担重任、成为赛事全球独家通信服务合作伙伴,主要源于其三方面优势:
首先,源于服务重大场景的“零失误”基因。中国联通不仅是通信行业唯一的“双奥企业”,还获得过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央企楷模”殊荣,在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的重保工作优异表现与可靠口碑。其始终坚持高站位推动、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选人、高安全部署、高质量的“五高”标准,创新“五项工作思路”,确保实现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最优质量、最好效果的“五最”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为国家大型会议活动、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大型论坛、重要节假日、大型活动六大场景提供支撑,为会议活动相关指挥部、政府部门、部队公安、新闻媒体、服务支撑、公众用户六大对象,提供语音、专线、专网、安全、创新、大网六项业务服务的“6+6+6”重保内涵。得益于此,“零差错、零失误、零投诉”俨然成为了联通所服务的重大活动常态。
仅凭历史积淀还不够,技术前瞻性与场景化创新能力是联通的另一张王牌。面向具身智能这一全新领域,中国联通依托5G-A、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储备,率先突破传统网络边界,实现毫秒级时延、超高可靠性、广连接等特性。以格物平台整合机器人多协议适配、多模态感知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泛在的机器人接入并简化接入步骤。基于元景大模型和丰富的“AI+行业”能力,推动机器人视觉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语义理解水平、多模态智能决策能力全面升级,现已构建起覆盖“数据采集-标注-训练-优化”的全链路智能化体系,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
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协同。联通主动响应《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通信能力从“基础连接”升级为“智能底座”。例如此次其为运动会打造了“训练-测试-竞赛”一体化网络平台,不仅支撑赛事,更为产业规模化应用验证了网络范式。
人+机器人:一张网如何同时服务两种生命?
人类的极限反应速度在上百毫秒,而机器人的数字神经系统必须在20毫秒内完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当网络服务对象从碳基生命扩展到硅基生命,一些根本性的变革正在发生。
现场的赛事运营人员告诉C114,从上行带宽与实时性来看,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上行数据传至云端或边缘节点进行处理,比如多个高清摄像头的实时画面、传感器采集的环境数据等上;时延与确定性方面,人形机器人对时延要求极为严苛,需达到毫秒级甚至亚毫秒级,且抖动极小,否则可能导致动作偏差,影响作业精度或引发停机、碰撞等安全问题;连接密度与同步性上,单区域内,人的设备连接数相对有限,而机器人运动会这样的场景可能有数百台机器人同时运行,加上环境中的传感器、控制设备等,连接密度大幅增加。
为了提供全面而创新的服务,北京联通在“冰丝带”室内外部署了5G-A大带宽网络,将诸多未来场景提前带到今天。据北京联通副总经理秦洋介绍,这家屡有创新突破的信息通信领军企业,正着力推动5G-A从“以人为本的普适服务”向“人机协同的定制化、极致化服务”升级。
场馆内,联通300MHz超大带宽的5G-A室内网络把上下行峰值速率一举推至158Mbps/2.4Gbps,不仅让观众零卡顿刷短视频、秒开云游戏、即时分享赛事精彩瞬间,更将大上行网络的能力开放给具身智能:大上行可保证机器人回传多路4K机器视觉流不丢帧;短时延可实现机器人在人群中穿梭,毫秒级避障;稳定连接可实现物流分拣机器人稳定运行。
场馆外,联通通过5G-A高低频协同1:1组网,实现了4Gbps/11.2Gbps的上下行峰值速率,支持无人配送车在馆外“百米冲刺”补货、8K全景摄像机实时拼接、央视超高清浅压缩信号秒级回传——同一张网,既承载了人的情感,也托举起机器的使命。
在此基础上,联通创新推出“5G-A场馆加速包”,通过黄金管道解决方案,实现优先级调度、差异化服务,为观众保留网络的专属管道且在手机上显示专门角标,同时为机器人预留可弹性扩容的“第二通道”。用秦洋的话说,无论是开赛后万人参观带来的极端流量冲击,还是后续在机器人领域实现低时延控制与远程连接,5G-A都能自如应对。
在场馆外的嘉年华互动区,联通还设置了“5G-A互动区”、“万兆云游戏互动区”、“智家通通互动区”、“云智互动区”以及“通通文创驿站”等多个趣味体验项目,通过5G-A大上行直播、通通健身小游戏、万兆云游戏、机器狗互动等创新应用,让观众亲身感受5G-A和万兆网络的高速率与低延迟特性,进一步拉近万兆AI与公众的距离。
5G-A×AI:开启首都移动AI新时代
如果说“冰丝带”是一个5G-A与具身智能的融合试验场,那么在中国联通的努力下,偌大的北京城早已成为5G-A×AI一展所长的舞台,其乘积效应亦被放大到千万级人口。
精品网络是卓越体验的前提。去年,北京联通从完成全国首个5G-A规模组网示范到发布全球首个5G-A规模立体智慧网,建成了一张覆盖全域、满足不同场景的5G-A网络,为移动AI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迄今为止,北京联通已建成7700个5G-A基站,实现六环内连续覆盖,同时其5G-A用户规模突破150万户,成为全国5G-A商用发展的一个标杆。
依托这张网络以及算力等要素,催生出消费端、工业端等众多全新产品与服务。以云智生态为例,北京联通将万兆的极速网络与差异化AI服务、超多样的终端及权益融合为一体,打造了“联通看家、联通云盘、联通超清、云智电脑、云智手机、智家通通智能体”等六大云智家庭应用产品,为用户带来“网+AI+云+终端+会员”的新智体验。
产业赋能方面,在“鸟巢”、“水立方/冰立方”等国家重要场馆,5G-A覆盖已经成为标配,并具备支撑4K/8K直播及数万终端并发连接的能力;在延庆长城景区,5G/5G-A助力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实现了更优质的传输效果、更全面的运营服务、更安全的飞行保障;在通州北京大运河博物馆,5G-A赋能传统文旅行业焕发新的活力,游客扫码即可与《潞河督运图》上的清代船夫对话;在亦庄5G智能网联示范基地,5G/5G-A让智慧出行照进现实,点亮了5G云消息、5G云代驾、5G云停车、5G云调度和5G云小巴等多项智慧应用……
北京联通独特的“云网智安”一体化服务能力和强大的政企市场资源,构成了在机器人产业,特别是在AI赋能产业化发展赛道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深度融合AI技术,通过构建以自然语言处理、动态知识图谱与智能决策算法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重点推进智能导诊、AI报告咨询等关键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居民就医体验和就诊效率,提升患者精准匹配率,赋能北京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在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联合5所顶尖高校共建产学研实验室与“AI+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开发智能教学助手、作业批改系统及校园管理智能体,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教学反馈自动化与行政流程优化;在政务领域,开发智能问答、问数、公文写作等应用,覆盖政策解读、办公辅助及数据分析方向,实现政策信息即时响应、公文智能生成及数据可视化,显著提升政务效率,现已落地多个机关单位,推动办公模式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面向央国企,依托基础大模型底座,深度集成RPA、AI智能体、RAG知识库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规划构建20余个场景化智能体,搭建一套全面的智能业务优化与合规管理系统,推动企业运营从“人工驱动”向“智能驱动”全面升级。
写在最后:
从赛场上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铲球、每一次开门、每一次精准分拣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全新的信息通信用户群体正在迅速成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硅基生命就将规模进入各行各业,其数量也将逐渐超越人类。综合第三方数据,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在未来十年将发展成为一个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市场。而凭借在网络、AI大模型等领域的独到优势,运营商有望在这条赛道上大显身手。
联通此次不但铺就了一张能力出众的网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服务,更测试和探索了具身智能的种种可能,开启了从“服务人”到“服务人+机器人”的新篇章。在其推动下,我们可以期待人与机器人共生、共进化的那一天更快到来,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