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到羽绒服销售旺季,波司登都会以各种“贵”的话题登上热搜。当波司登将羽绒服价格从千元档推至四五千元,甚至联名款标出万元高价时,其“全球羽绒服专家”的品牌标语似乎正被市场重新审视。毫无疑问,波司登已经是坐稳中国羽绒服一哥的宝座。自2018年开始高端化转型以来,其羽绒服价格显著上涨,市值突破500亿港元,股价最高涨幅超10倍,看似交上了一份漂亮的转型答卷。
然而,在财报数字的光鲜之下,在大部分消费者眼中,波司登已经变成了高攀不起的存在。从“爸爸妈妈穿的羽绒服”变成了“买不起”的样子。“高价低配”的质疑、渠道体系的混乱、品牌溢价的虚火,正将这场转型推向“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高端客群未被真正俘获,大众市场又逐渐流失,波司登的高端化,或许正陷入一场“价格先跑,价值掉队”的困局。
价格飙升与价值空心化:产品力撑不起高端标签
波司登的高端化,最直观的表现是价格暴涨。2017年,其主力产品均价约500元;2025年,主流产品价格已上升至1500-2500元,2500元以上为主流中高端价格带。高端系列“登峰”从2019年的最高售价达11800元到2021年“登峰2.0”售价高达14900元,不仅成为首个尝试万元价格带的国产羽绒服品牌,更是直逼国际奢侈品牌;这一系列涨价操作,让波司登从“国民保暖神器”摇身一变为“高端时尚单品”,价格飙升的背后,产品力的升级却显得单薄。
从核心保暖性能看,羽绒服的核心指标是含绒量、蓬松度和面料科技。加拿大鹅经典款“Expedition Parka”含绒量90%、蓬松度800+,盟可睐部分高端款蓬松度甚至达到900;而波司登“登峰2.0”虽宣称含绒量95%,蓬松度达到1000。但消费者并未感知到技术代差带来的体验提升。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穿3000元的波司登,和以前1000元的款保暖性差不多”“跑绒、钻毛问题依然存在”的吐槽比比皆是。要想卖出更高的价格,羽绒服必须也要有能够支撑起高价的品质。
设计层面,波司登的高端化陷入“联名依赖症”。近年来,其先后与爱马仕前设计总监、故宫、高缇耶等联名,但多数合作仅停留在图案拼接或LOGO叠加,缺乏原创设计语言的沉淀。消费者评论直指“联名款像贴了标签的普通款”“除了贵,看不出和基础款的本质区别”。反观加拿大鹅,其标志性的“Arctic Program”极寒认证、盟可睐的“M-Logo”金属扣,早已成为品牌基因的一部分,而波司登的高端设计,更像是一场“为高端而高端”的视觉游戏。
技术创新的“口号化”则进一步削弱了产品说服力。波司登曾推出“气凝胶”“石墨烯”等科技面料,但市场调研显示,超60%的消费者表示“不清楚这些技术具体如何提升保暖性”“感觉是营销噱头”。相比之下,不像有些品牌,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和场景化宣传建立了技术信任。波司登的技术故事,始终停留在“我有”而非“我强”的层面。
品牌溢价的虚火:大众标签难褪,高端心智未立
高端化的本质是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但波司登的品牌形象正陷入“左右互搏”的困境。一方面,其试图通过入驻SKP、万象城等高端商场,与奢侈品同场竞技;另一方面,“爸爸妈妈辈的羽绒服”“性价比之选”的大众认知仍深深烙印在消费者心智中。这种割裂,导致波司登既难以吸引追求身份认同的高端客群,又让原有大众消费者因“涨价”产生被背叛感。尽管这些品牌在外观和设计上越来越吸引人,但高昂的价格却让许多年轻消费者无法接受。
波司登高端化之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品牌加拿大鹅等依旧占据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国内高梵、天空人等品牌以及专业户外品牌君羽 、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推出了高端线羽绒服,鸭鸭等平价羽绒服品牌也在不断瓜分市场份额,某一线城市SKP商场的销售人员坦言:“来买波司登高端款的顾客,大多是预算有限的年轻消费者,真正的高净值人群更倾向于国际奢牌,他们觉得波司登‘不够有面子’。”面对高端腹背受敌的局面,波司登陷入防御困局。
营销手段的“明星化”与“流量化”,进一步稀释了品牌的高端质感。波司登近年频繁签约于适、谷爱凌、杨幂、易烊千玺、肖战等顶流明星,在社交媒体投放大量KOL种草内容,但这些营销动作更像大众品牌的常规操作,缺乏高端品牌所需的“稀缺性”与“文化厚度”。加拿大鹅通过“北极探险”“好莱坞明星街拍”建立的“抗寒奢侈品”形象,盟可睐凭借“意大利工艺”“政要同款”沉淀的“经典奢华”标签,均依托于长期的文化叙事。而波司登的营销,更像是用流量堆出的“虚高热度”,2025财年波司登销售及分销开支85.24亿元,营销费用占比高达32.9%,远超同行业水准。重营销之下,波司登的盈利能力明显放缓。
作为羽绒服行业的领军企业,波司登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高端品牌的核心是“稀缺性”与“一致性”,在线下,波司登一方面在高端商场开设“品牌体验店”,装修风格向奢侈品靠拢;另一方面,街边店、奥特莱斯仍大量销售旧款,折扣低至3折。这种“双轨制”导致消费者认知错乱,波司登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高端转型不是“涨价游戏”,而是价值重构
波司登却像一位“逆行者”,在价格与营销的赛道上加速狂奔,用一场“高端化”转型,悄然改写着羽绒服市场的游戏规则。有人说波司登的价格策略,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阶梯式跃迁”。”线上渠道的“大促依赖症”让高端形象雪上加霜。双11、618期间,波司登官方旗舰店的主流产品普遍有30%-50%的折扣,部分联名款甚至“前100名半价”。这种“先提价后打折”的套路,被消费者直指“割韭菜”。对比之下,一些国际大牌不参与平台大促,部分仅在季末进行有限折扣,通过严格的价格管控维护品牌稀缺性。而波司登的频繁促销,本质上是在用“价格战”的方式做高端,最终伤害的是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信任。
可以说,波司登的高端化困局,本质上是一场“价格先于价值”的冒进。高端品牌的构建,需要产品力的硬核支撑、品牌文化的长期沉淀、渠道体系的严格管控,缺一不可。当波司登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涨价、营销和渠道扩张时,却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品牌叙事上欠了账。
尽管波司登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其在羽绒服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对于波司登而言,高端转型的关键不是“卖得更贵”,而是“让消费者觉得值得更贵”。如果继续沉迷于价格游戏,忽视核心价值的提升,这场始于提价的转型,最终可能沦为一场“自嗨式”的商业实验。毕竟,消费者愿意为高端买单的,从来不是标签,而是真正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
当然,对于波司登来说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努力和坚持的结果。波司登的高端化之路,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品牌升级的共性困境:如何在“品质提升”与“市场接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波司登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市场的变化以更加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去推动品牌的发展。只有这样波司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引领羽绒服行业的潮流和发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