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人工智能5月26日 近日,国际劳工组织(ILO)与波兰国家研究院发布联合研究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全球职业受影响程度精编指数》,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劳动世界进行了迄今最详尽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 25% 的就业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更高,达 34%。
该指数通过整合近 3 万项职业任务数据,结合专家验证、人工智能辅助评分与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化微观数据,为不同国家职业岗位的人工智能转型风险提供了独特而精细的评估框架。国际劳工组织高级研究员、该研究主要作者格米雷克表示:“我们突破理论局限,开发出基于真实职业场景的评估工具。通过融合人类洞察、专家评审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建立了一套可复制的方法,帮助各国精准评估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
报告创新性地提出 “受冲击梯度” 分类法,依据职业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程度进行聚类,帮助政策制定者区分可能被完全自动化取代的高风险岗位与更可能通过任务转型演化的岗位。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女性从业者受人工智能影响的风险持续显著偏高。在高收入国家,面临最高自动化风险的女性岗位占比达 9.6%,与男性同类岗位占比 3.5% 形成强烈反差。
从岗位类型来看,文职类岗位面临最高风险,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理论上具备自动化处理其多数任务的能力。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力的持续扩展,媒体、软件和金融等高度数字化认知岗位的受影响风险也显著上升。不过,报告也指出,完全自动化取代仍然有限,许多任务即便效率提升,仍需人类参与。习惯于快速数字化转型的职业,如软件开发人员,与数字技能薄弱的职业可能面临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后者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报告同时强调,相关数据反映的是潜在影响而非实际岗位流失。由于技术限制、基础设施差距和技能短缺等因素,人工智能的应用效果将因国家和行业而异。研究作者特别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可能带来岗位转型而非直接取代。报告呼吁各国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开展社会对话,制定积极包容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高风险行业提升生产力和就业质量。
国际劳工组织高级经济学家珍妮・伯格表示:“我们需要清晰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这一工具可以帮助全球各国评估潜在风险,为劳动力市场迎接更公平的数字未来做好准备。” 此项研究是国际劳工组织和波兰国家研究院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劳动世界未来的系列报告的首篇。后续报告将探讨各国劳动力市场,尤其是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受的影响,并提供技术蓝图以支持政策应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