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网·人工智能5月26日 当美国政府的芯片禁令如重锤落下,英伟达却在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悄然开启了新一轮技术攻关。5 月 25 日,路透社独家披露,这家 AI 芯片巨头正加急研发第三款 “中国特供” 芯片 —— 基于 Blackwell 架构的 RTX Pro 6000D 系列,计划 6 月量产。
从 H100 到 H20 再到新一代 Blackwell,英伟达用三次 “技术折中” 诠释着对中国市场的复杂情结:一边是监管红线的步步紧逼,一边是 500 亿美元数据中心市场的难以割舍。
2023 年,当美国首次将 A100/H100 列入管制清单,英伟达迅速推出 A800/H800—— 通过调整互联带宽规避禁令,保住了阿里云、腾讯云等核心客户。
2024 年 H20 芯片禁令出台后,英伟达又以 “降低双精度浮点性能” 为代价,推出参数弱化的 H20,试图延续在华业务。
如今,面对 Blackwell 架构的新限制,英伟达再次祭出奇招:将芯片定价压至 6500-8000 美元区间,较原版 H20 降价 30% 以上,并采用 GDDR7 内存提升数据吞吐效率,在算力与合规之间寻找新平衡点。
“这是一场持续的猫鼠游戏。” 一位接近英伟达的消息人士透露,“每次禁令出台,我们的上海团队都会在 48 小时内启动应急方案。”
这种快速响应的背后,是中国市场对英伟达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 上一财年 13% 的营收占比,以及累计超 200 亿美元的历史销售额,让黄仁勋不得不屡屡突破技术妥协的极限。
英伟达的执着背后,折射出科技全球化退潮中的企业生存智慧。当美商务部将禁令范围扩大至 “使用美国工具设计的芯片”,英伟达立刻启动 “多地协同设计” 模式:架构设计在圣克拉拉完成,后端验证与工艺适配由上海团队主导,最终在日本完成流片 —— 这种 “地理分散化” 研发流程,将美国技术占比压缩至 45% 以下,为合规性争取空间。
“我们不是在支持禁令,而是在减少禁令对客户的伤害。” 黄仁勋在写给中国客户的公开信中表示。这种充满矛盾的立场,或许正是跨国企业在大国博弈中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 既无法抵抗地缘政治的裹挟,又不愿放弃深耕数十年的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