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实测国产大模型软硬件:自主化进程几何?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宣布正式启动面向大模型的全栈国产软硬件系统适配测试工作。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那么,当前国产大模型软硬件的自主化程度究竟如何?未来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信通院此次推出的AISHPerf人工智能软硬件基准体系及测试工具,旨在为国产芯片、服务器、一体机等软硬件系统提供适配性测试。首批测试将重点聚焦国产深度学习框架和国产大模型的适配通过性。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国产框架原生大模型在国产硬件平台上的开发与使用,更将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产大模型软硬件的适配与优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而国产芯片在性能、能效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国产深度学习框架的生态建设也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开发者支持和应用场景。此次中国信通院的适配测试工作,正是为了打通国产软硬件之间的壁垒,提升整体性能和应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芯片、云服务、计算设备等厂商已开始基于国产深度学习框架积极开展国产大模型适配。这种垂直优化的尝试,有望通过开源模型生态,形成软硬件系统的事实标准。以模型应用为牵引,推动国产软硬件的协同创新,这或许是我国实现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的重要路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产大模型软硬件的自主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积累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其次,产业链协同不够紧密,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此外,人才短缺和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展望未来,国产大模型软硬件的自主化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产芯片和框架的性能与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也必不可少,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
中国信通院此次启动的适配测试工作,为国产大模型软硬件的自主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必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不仅关乎技术安全,更是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