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娃豪掷8万打赏主播 平台迫于压力全额退钱

8岁娃豪掷8万打赏主播 平台迫于压力全额退钱: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安全再引热议

近日,新疆沙雅县一起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8岁女童在直播平台豪掷近8万元打赏主播,经警方介入后平台全额退款。这一事件再次将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安全与直播平台监管问题推向舆论风口。

事件回溯:一场由支付密码泄露引发的"家庭经济危机"

新疆沙雅县盖孜库木乡居民尼某遭遇的这场"家庭经济危机",暴露出当前家庭教育与平台监管的双重漏洞。其8岁女儿因经常观看父母手机支付操作而熟记密码,在直播平台被主播互动表演吸引后,模仿其他观众进行高额打赏,最终导致家庭积蓄几乎耗尽。值得关注的是,当地警方与平台方的高效配合使7万余元得以追回,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保护机制的进步。

法律视角: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效力认定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公布的一则对比案例显示,成年男子打赏主播2万元后被驳回退款请求。这两个案例的差异化处理结果,清晰体现了我国《民法典》对民事行为能力界定的法律精神。根据相关规定,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大额消费行为需法定代理人追认才具效力,而成年人则需自负其责。2022年全国法院审理的此类纠纷已超3000起,反映出该问题的普遍性。

监管现状:多方合力构建防护体系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多部门已联合出台《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要求平台建立专门退款机制,并强化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目前主流平台已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支付验证等多重防护措施。但此次事件表明,现有机制在实操层面仍存在被规避的可能。

责任共治:构建全方位防护网络

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责任体系。家长应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严格管理支付密码,并善用手机支付限额功能。教育部门需将网络消费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平台方则应持续优化人脸识别、消费预警等技术手段,建立更完善的未成年人识别机制。监管部门不妨考虑建立行业统一的"未成年人消费退款快速通道",简化维权流程。

这起事件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当消费侵害,需要家庭、学校、平台和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只有各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才能共同构筑起坚实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让类似的"家庭经济危机"不再重演。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8-12
8岁娃豪掷8万打赏主播 平台迫于压力全额退钱
8岁娃豪掷8万打赏主播 平台迫于压力全额退钱: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安全再引热议 近日,新疆沙雅县一起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