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日消息(颜翊)上个周末的北京亦庄,人潮汹涌,机器穿梭。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现场累计吸引27.1万人次参观,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200万——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山人海”。
这里的“人”,不仅指前来观展的观众,更包括穿梭于展台之间、灵活执行任务、甚至与人互动的各类机器人。它们或翩翩起舞,或搬运物品,或演示家庭服务场景,构成了一幅“机海人潮”的未来图景。
本届WRC共汇聚220家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发布123款新产品,其中人形机器人成为绝对主角。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乐聚、众擎等创新企业纷纷亮相,而一个看似低调却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悄然浮现——电信运营商。
尽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并未设置大规模独立展台,但它们的身影贯穿整个产业链条:从5G-A网络支撑,到边缘算力部署;从AI模型赋能,到商业化订单落地。在具身智能爆发的前夜,运营商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扮演着连接“物理世界”与“智能大脑”的关键枢纽。
运营商的“隐形基建力”
在WRC期间,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一番言论引发行业深思。他认为,当前机器人未能大规模落地,并非硬件或成本问题,而是“具身智能AI”尚不成熟。而AI的瓶颈,核心在于模型架构不足与分布式算力缺失。
他特别指出:在人形机器人上,最多只能部署峰值功耗为100瓦的算力,相当于几个手机的水平。这意味着,单靠机器人本体无法运行复杂的大模型推理任务。因此,未来机器人需要依赖大规模分布式边缘算力,这也将是未来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而这,正是运营商的“主场”。
王兴兴提出设想:未来工厂或小区内应建立低成本、低延迟的分布式算力集群,机器人通过高速网络接入本地服务器,实现实时感知、决策与控制。这不仅降低延迟,也提升了安全性和响应速度。
运营商拥有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和边缘节点资源,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可调度、可扩展、高可用的AI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算力和网络只是基础,如何将这些能力规模化、商业化地交付给最终用户,才是产业落地的关键。
当前,也只有运营商有这个能力。从管理数亿手机用户,到支撑全国云服务,运营商积累了无与伦比的渠道、服务体系和运维能力。
当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决策与环境适应,机器人需要的远不止是“边”和“管”。它们需要一张强大的网络,将云边端的AI能力紧密协同。
中国三大运营商正全力推进5G-A商用,目标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覆盖。5G-A具备超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精准定位与海量设备接入能力,恰好满足机器人在工业、家庭、物流等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同时,可以合理推断,当机器人应用更加复杂、数量更加庞大时,对网络性能的要求将远超5G-A的能力,届时6G将成为刚需。
三大运营商的实践布局
在具身智能浪潮中,三大运营商均已明确战略方向,并展开实质性行动。
中国移动的野心最为明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公开建议,把信息消费“新三样”作为下一步大力支持鼓励的重点,具身智能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年初,中国移动正式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全栈式机器人能力图谱。其发展路径已十分清晰,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总经理于蓉蓉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移动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运营商。”
这一愿景并非空谈。2025年6月,中国移动发起国内最大规模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智元机器人与乐聚机器人中标,订单总额达1.24亿元,创下中国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迄今最大订单纪录。
此外,中国移动还联合华为、乐聚在MWC巴塞罗那发布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网络+AI+机器人”的深度融合能力,为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
中国电信则将重心放在家庭场景。中国电信集团CTO、首席科学家李学龙教授牵头组建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形成“一治+三智”科研布局,其中“智能光电”即重点关注具身智能方向。
同时,天翼数字生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美好家机器人实验室”,致力于构建“机器人落地家庭的软硬一体系统化通用解决方案”。该实验室不仅研发机器人本体,更聚焦于软件模型算法的全链条研发流程。基于对机器人技术赋能家庭场景的前瞻布局,天翼数字生活公司已初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多维度家庭需求的机器人矩阵。
中国联通选择从工业领域切入。在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联通数科联合上海智元发布“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端到端能力”,并在展区演示了机器人在医疗器械工厂中的质检、分拣、运输、扫码入库全流程作业。
其核心平台“格物工业具身智能平台”基于5G专网与元景大模型,实现多机协同、人机协作与自学习决策。通过统一管理上百种机器人本体,平台可灵活配置任务流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结语
传统意义上,运营商服务的是碳基生命:为人提供通话、上网、视频等通信服务。但在AI与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的今天,硅基生命,一个新的用户群体正在崛起。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运营商业绩压力也比较大,更应该从服务“碳基生命”转向服务“硅基生命”。正如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MWCS上所言:“未来,硅基生命的数量将超过人类,成为社会劳动力与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和新的‘360行’。”
当机器人成为工厂、家庭、商场、医院的“新员工”。它们需要注册身份、接入网络、调用算力、执行任务。而谁能为这些“硅基员工”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服务体系?答案无疑是——电信运营商。
说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国电子学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