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无过度使用之忧,武大坚守人文:智识与情感,不应为科技让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发言,为我们揭示了AI的实质,以及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它。他强调,AI只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教师和教育模式需要适应新技术的出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AI并非“洪水猛兽”,更不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AI大模型如ChatGPT、DeepSeek等,本质上是一种工具,它们为人类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就像一把钥匙,它能打开我们以前无法打开的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这把钥匙,而不是担心它会不会把我们的大门撬开。
然而,部分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尚未适应新技术,从而产生对AI的误解乃至抵触。对此,张校长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考试等问题。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不再适用,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AI的出现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防止AI的滥用,需要我们有使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控制使用时间的能力。这些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因此,我们需要教育工作者、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使用主体,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实施模式。
武汉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既要培养理工科人才,也要培养社科人才。这一点在张校长的发言中得到了印证。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缩减文科,而是要坚守人文:智识与情感,不应为科技让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
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在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开始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教育。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是关于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因此,在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对于学生在学校内使用AI工具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这些要求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又鼓励了教师和学生探索AI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AI无过度使用之忧。只要我们正确、恰当地使用它,它就能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武汉大学坚守人文:智识与情感,不应为科技让路。让我们一起拥抱科技,用科技赋能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