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前员工血泪控诉:内斗抢功末位裁,巨头光环下的职场毒瘤

Meta前员工血泪控诉:内斗抢功末位裁,巨头光环下的职场毒瘤

近期Meta公司因天价挖角AI人才频登头条,但前研究科学家Tijmen Blankevoort的2000字控诉信,却撕开了这家科技巨头光鲜表象下的组织溃烂。这封在内部论坛引发强烈共鸣的"血书",揭示了硅谷最贵围城内愈演愈烈的系统性病灶。

一、绩效恐惧催生生存乱象

Meta推行的末位淘汰制已异化为组织毒瘤。据披露,今年2月公司依据绩效裁撤5%员工(约3600人),且将持续执行该政策。这种制度催生出畸形的"恐惧文化"——员工核心驱动力从技术创新异化为失业焦虑。Blankevoort指出,由此引发的抢功、窃取成果、地盘争夺等行为已呈癌变式蔓延,超半数生成式AI部门员工(近2000人规模)处于"职场生存模式"。

二、部门割裂阻碍战略协同

公司架构设计存在根本性缺陷:负责Llama模型开发的生成式AI部门与Reality Labs硬件团队完全割裂。典型案例是搭载Meta AI的雷朋智能眼镜,两个团队竟近乎零协作。这种"山头主义"导致技术融合出现严重断层,与扎克伯格"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愿景背道而驰。更严峻的是,FAIR基础研究部门与新产品部门的资源分配失衡,GPU配置差距折射出战略优先级混乱。

三、天价挖角难解文化痼疾

面对组织危机,Meta选择以创纪录薪酬(如2亿美元年薪)外部输血。但业界质疑这种"金钱疗法"的可持续性:新引进的Scale AI CEO等高管缺乏前沿模型研发经验;超级智能团队与现有部门的资源争夺可能引发新一轮内耗。值得玩味的是,领导层对控诉信反应积极,承认需要文化改革,但庞大体系下的转型绝非易事。

类似病症在科技巨头中并非孤例。苹果AFM团队因MM1模型遭弃用而集体士气受挫,最终导致技术骨干被Meta挖角。这些案例暴露出大厂创新生态的深层矛盾:当短期业绩压力凌驾于长期技术积累,当官僚体系窒息创新活力,再耀眼的技术明星也难逃"围城效应"的吞噬。

当前AI军备竞赛已进入深水区,Meta的困境为行业敲响警钟:没有健康的组织肌理,再豪华的人才阵容终将沦为散兵游勇。如何平衡创新效率与文化建设,或是比技术突破更迫切的命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25-07-11
Meta前员工血泪控诉:内斗抢功末位裁,巨头光环下的职场毒瘤
Meta前员工血泪控诉:内斗抢功末位裁,巨头光环下的职场毒瘤 近期Meta公司因天价挖角AI人才频登头条,但前研究科学家Tijmen Blankevoort...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