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新闻8月14日消息,苹果公司正筹划强势回归人工智能领域,拟推出一系列新设备。苹果公司正研发用于门店和制造业的大型机械臂,筹备家庭安全生态系统及类亚马逊风格的摄像头。另外,苹果公司正研发具备对话功能的全新版本Siri。
知名科技爆料人马克·古尔曼当地时间8月13日更新了苹果产品线的最新展望。
据悉,苹果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硬件是一款定位为“虚拟伴侣”的桌面机器人,外观类似于“安装在可移动机械臂上的iPad”,可以旋转以追踪在房间里的用户。苹果设想用户会把这个机器人放在书桌或厨房台面上,用来处理工作、浏览媒体或管理日常事务。
这款设备能插入并参与多人对话,并且可以全天候进行互动,并保持过往对话的记忆。设备的原型机使用大约7英寸的横向显示屏,尺寸接近iPad mini,机械臂可以将显示屏从底座向任意方向伸出约半英尺(15厘米)。一些接触过该产品的人将其称为“皮克斯台灯”——这家动画电影公司的著名标志。苹果曾在今年1月发表论文,展现了一款台灯型机器人。
据悉,苹果智能家居显示屏的外观类似于谷歌Nest Hub,但更方一些,配有黑色或白色纤薄边框和圆角。7英寸显示器置于半球形底座上,同时支持壁挂。
古尔曼也透露,在开发桌面机器人的过程中,苹果工程师正大量使用ChatGPT和谷歌Gemini来构建和测试功能,整体开发团队也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第三方系统。
于是,当科技爆料人马克·古尔曼揭开苹果“台灯机器人”的神秘面纱时,整个科技产业仿佛听到了一声沉闷的惊雷。
这款融合精密机械臂与智能显示器的“虚拟伴侣”,连同其布局的家庭安全生态和对话式Siri,绝非简单的硬件迭代,而是一场指向未来十年的深度交互革命。
库克在投资者大会上那句看似轻描淡写的“AI的蛋糕将比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更大”,实则是苹果开启新时代的战略宣言——这标志着消费电子产业的核心战场,正从移动互联网向空间智能时代全面转移。
事实上,这并不是苹果向空间智能时代全面转移的第一步。
早在今年6月,苹果公司盛大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在此次盛会上,除了推出iOS 17和搭载M2芯片的全新15英寸MacBook Air等新品外,苹果还如期发布了备受期待的首款MR混合现实产品——Apple Vision Pro。
有媒体报道称,Apple Vision Pro不仅是一台革命性的空间计算设备,更融入了苹果数十年的创新积淀。它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3D交互体验,通过眼睛、双手和语音的精准控制,让数字内容与真实世界完美融合。同时,其搭载的visionOS空间操作系统将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涵盖游戏、办公、交流等多个领域,为开发者带来全新的创新机会。
此次苹果拟推出一系列新设备,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脉络的序曲。毫不夸张地说,苹果正在开启一场静默的智能空间进化。
一、空间智能:从二维界面到三维生态的范式跃迁
苹果此次战略的核心突破,在于完成了从“设备智能”到“空间智能”的本质跨越。
这款被内部称为“皮克斯台灯”的机器人原型,其革命性不在于机械臂能灵巧地伸出15厘米,而在于它首次将人机交互的维度从二维平面拓展至三维物理空间。
当机械臂如同人类脖颈般自然旋转追踪用户方位,当安防摄像头通过面部识别感知家庭成员动态控制环境,苹果正在编织一张覆盖整个生活空间的智能感知网络。
这种空间智能架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其系统性:机械臂机器人作为交互中枢,智能摄像头构成感知神经,全新Siri担任认知大脑,三者通过UWB超宽带技术形成微秒级响应的协同网络。
相较亚马逊Ring的单点安防或谷歌Nest Hub的被动响应,苹果构建的是具备空间意识的“环境大脑”——智能终端从口袋里的工具,进化为环境中的有机生命体。
据供应链消息,其摄像头模组采用定制化3D ToF传感器,探测精度达毫米级;机械臂搭载六轴陀螺仪和扭矩传感器,可实现0.1度的动作精度。
这种硬件创新背后,是苹果自研的“空间感知引擎”算法在驱动,该算法能实时构建房间三维模型并理解物体空间关系。
如果苹果此次转型成功,它无疑将会完成从“设备智能”到“空间智能”的完美转身,实现从二维界面向三维空间的全面跃迁。
二、人机共生:从工具理性到情感连接的进化之路
传统智能助手如同“召之即来的数字仆从”,而苹果将新产品定位为“虚拟伴侣”的深意,暗示着向“全天候生活伙伴”的范式转变。
它能记忆跨场景对话、理解上下文语义、主动参与多人交流,意味着AI开始具备连续性的交互人格。
这种从“工具性”到“关系性”的进化,恰如当年iPhone将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数字生活器官的质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具身化智能设备的情感依附度比纯语音助手高47%。苹果的机械臂设计暗合此道——当屏幕像友人般转向你,当机械臂随对话节奏微微摆动,这种拟人化交互将触发镜像神经元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记忆脉络”功能,据开发者文档透露,设备会构建用户专属的交互记忆图谱,记录偏好习惯与情感倾向。这种深度个性化使AI从通用工具进化为“懂你的伙伴”,其情感连接强度可能超越当前所有消费级AI产品。
谷歌在《AI Agent白皮书》中提到,在2025年AI智能体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商业环境中的深度应用。OpenAI也将Agents(智能体)放在2025年即将发布的技术产品中排名第二的位置。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未来必然会从工具性走向情感性,而苹果对于空间智能的布局,恰恰契合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
三、生态棋局:开放整合中的降维打击
库克“不热衷于行业首创”的谦辞背后,藏着精妙的生态战略。
古尔曼披露工程师大量使用ChatGPT和Gemini测试功能,恰恰暴露苹果的开放务实——这种“站在巨人肩上”的策略,曾让iPod整合音乐产业、iPhone重塑移动生态。
截止目前,苹果通过硬件整合、软件协同、服务闭环和开发者生态四个维度构建生态,形成由跨设备联动、服务与内容、开发者生态和隐私架构共同构筑的精密系统。
如今在AI领域,苹果正搭建独特的“集成式创新”架构:M系列芯片提供200TOPS算力的硬件底座,空间感知网络构建实时数据闭环,第三方大模型注入认知能力,自研的Ajax框架则进行深度优化与隐私过滤。
这种生态协同产生的“乘数效应”极具杀伤力。
当机械臂调用大模型理解复杂指令,摄像头提供空间上下文,Siri协调多设备响应,其整体智能将超越单点技术的简单叠加。尤为关键的是端侧计算架构——据代码库分析,85%的AI处理在设备端完成,既保障隐私又实现毫秒级响应。
从超薄手机到折叠设备,从AI眼镜到改良头显,配合空间机器人构成完整的“智能体验矩阵”。
这种多维度布局打破传统爆品逻辑,转向覆盖全生活场景的生态战争:
可穿戴层:Apple Vision Pro的迭代版本将深度整合空间计算能力,实现虚拟界面与现实环境的毫米级贴合;
移动层:折叠手机与平板通过柔性OLED和钛合金铰链技术,解决耐用性痛点;
环境层:机械臂机器人与智能摄像头构建空间感知网络;
服务层:全新Siri将具备跨设备任务协调能力,实现“说一句话,全屋响应”
当设备间形成感知协同,其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想象场景:当你对机械臂说“准备开会”,它自动调节灯光亮度,Vision Pro投射虚拟会议室,折叠平板呈现资料——这种无缝体验的粘性,正是当年“苹果全家桶”魔力的AI升级版。
四、静默革命:后发先至的苹果法则
科技史总是惊人重演。
2007年iPhone面世前,诺基亚统治功能机市场;2010年iPad发布时,微软已深耕平板十年。苹果的颠覆从不源于首发优势,而在于对体验范式的重构。今天,当OpenAI和谷歌主导AI话语权时,苹果的“空间智能”战略正孕育着交互革命的核爆点。
库克团队深谙“后发制人”的艺术:当ChatGPT引发文本交互狂欢,苹果在锤炼空间感知能力;当竞品追逐参数竞赛,苹果在构建端云协同架构。这种差异化路径在财务报告中已有征兆——2023年研发投入达300亿美元,其中AI相关支出激增40%,却鲜少高调宣传。
这种沉默恰似iPhone发布前的蛰伏期,库克正将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从营销层面升级至战略隐蔽层面。
根据苹果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三季财报,该季苹果创下940亿美元的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10%,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Tim Cook)于财报会议上透露,苹果将明显增加对AI的投资,且对于借由并购来加速蓝图的发展抱持着开放态度。
根据Stocklytics.com的数据,截至2023年,苹果收购AI初创公司达32家,高于谷歌的21家,Meta的18家及微软的17家。
除了投资收购之外,苹果也在产品端进行AI的布局。目前,苹果已经推出了超过20项Apple Intelligence的功能,比如视觉智能,能帮你识别图片、搜索内容;还有“擦除”功能,在修图的时候可以智能地把不需要的物体去掉;还有写作工具,能帮你润色邮件和备忘录里的文字。另外,Siri也有了重大升级,明年会推出更个性化的功能。而且,苹果还开放了设备端基础模型的API,让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技术开发出全新的AI体验。
说到底,苹果试图通过后发先至的策略,继续留在AI的牌桌上。此次苹果正筹划强势回归人工智能领域,拟推出一系列新设备,正是这样一种策略的直接体现。
结语
在苹果的终极蓝图里,AI将从工具进化为环境,从命令接收者蜕变为生活参与者。
这场革命的技术本质是空间计算、具身智能与神经网络的融合,而其人文内核则是重新定义人机共生关系。
当机械臂像家人般理解你的情绪起伏,当家庭空间主动适应你的生活节律,我们迎来的不仅是科技迭代,更是一次文明关系的重构。这种转变要求科技企业承担前所未有的伦理责任——智能不应是监控之眼,而应是守护之手;算法不应操纵选择,而应扩展可能。
库克所言“比互联网更大的蛋糕”,其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万亿美元市场,更在于能否建立智能时代的人文范式。
苹果的静默革命才刚刚启航,它带来的不仅是炫目的新品阵列,更是关于技术本质的深邃思考:当智能如空气般充盈生活却隐于无形,科技才真正回归其本源——服务于人,而非异化于人。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