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的「卖铲人」涌现WAIC,行业的“掘金时刻”正在到来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陈泊丞

相比往年大模型、AI 应用的独占C位,在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超聚变等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身影愈发醒目。

WAIC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风向标,这一现象的背后并非偶然的厂商露脸,而是AI产业链上游力量崛起的行业信号。

以超聚变为例,作为从算力基础设施及服务起步的服务商,其在WAIC上展现的定位已升级为智算数能全场景服务商,业务覆盖算力底座、城企数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等多领域,不仅具备重构数智化平台的能力,甚至还能提供从硬件到软件再到行业智能体的全栈AI落地方案。

市场口中的「卖铲人」从产业链后端走向台前,崛起的趋势不可阻挡。这不仅是自身业务的升级,更折射出AI行业从追逐模型光环到夯实落地根基的转变——当基础设施服务商能直接对接行业需求、提供全链路支持,AI的“掘金时刻”或许已真正到来,其背后的行业逻辑值得深挖。

拆解「卖铲人」的崛起密码:需求驱动与能力进化的双重逻辑

基于当前AI行业的发展以及今年WAIC的阶段性呈现来看,「卖铲人」的崛起是必然,市场需求变化与品牌能力进化共同驱动着这一趋势的到来。

一、需求倒逼:大模型落地催生算力刚需,基础设施成必选项。

随着大模型的市场焦点从技术研发转向行业应用,如政务、能源、制造等场景,企业客户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训练阶段需要高密度算力集群,推理阶段需要适配场景的轻量化部署,甚至还需液冷等配套技术解决能耗问题。

在今年的WAIC上,超聚变展出的全球首个多元智算即插即用超级集群系统、专用计算工作站、专用计算工控机、FusionPoD for AI整机柜液冷服务器等算力产品,正是对这种精细化需求的精准响应——企业客户不再满足于买硬件,而是需要算力能用、好用、用得值。同时,在这种需求倒逼下,基础设施服务商正在从幕后供应商变成核心合作伙伴。

二、能力进化:从单一硬件到全栈方案,打破落地壁垒。

事实上,超聚变的转型非常具有代表性,早期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如今已经能输出从硬件到软件再到行业智能体的全栈AI落地方案。这一转型的背后,直击现阶段AI发展的核心痛点——很多企业面临“有算力但不会用”、“模型与业务脱节”等关键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服务商开始整合硬件、软件、行业经验,直接提供包含算力基础设施、软件服务、智能体应用等在内的全栈解决方案,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打破落地壁垒,让客户能一站式完成AI落地,释放应用价值。

比如,超聚变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就是用AI技术优化储能调度,进而将算力转化为具体的产业价值。这正是其能力进化的核心,基础设施服务商不止提供“铲子”,还教怎么“挖金矿”。

三、生态协同:链接产业链上下游,构建落地共同体

AI落地不是单一环节的事,行业发展往往需要串联起芯片、模型、应用等核心环节,强化生态协同能力。而这种生态协同能力促使「卖铲人」成为产业链的“枢纽”,承担了这一角色——既懂硬件性能,又懂模型需求,还懂行业场景,进而降低上下游的对接成本,加速AI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因此,在WAIC 2025现场,超聚变带来了一系列与生态伙伴的成果展示。其中,在应用层,超聚变就联合10余家伙伴打造了一体化AI行业落地解决方案,覆盖金融行业、政府、互联网、医疗、教育、媒体等AI应用落地较快的行业,合作伙伴包含Vmware、东软集团、爱数、文化在线、飞致云、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等行业头部企业和机构。

超聚变崛起背后:AI行业进入成熟新周期

「卖铲人」的崛起,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这一现象标志着AI行业进入成熟新周期,与之相对应的是行业逻辑、竞争纬度以及产业格局都在同步变化。

一、从技术狂欢到务实落地,行业逻辑已改变。

几年前,AI行业的话题总围绕“谁的模型参数更大”、“谁的算法更先进”,如今大家显然更关心“AI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一现实的价值。当客户需求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种转变下,基础设施服务商的价值也被重新定义:它们不仅提供工具,更通过全栈方案确保AI能融入业务流程,成为价值转化器。

超聚变从算力底座到业务重构和技术重构的“全栈升级”,正是对这种逻辑的呼应。具体来看,超聚变的聚智A-in-One解决方案旨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智算底座、归一化智能中枢以及一体化智慧应用,从算力到应用全面覆盖,并深度融合技术与行业场景,从流程上解决企业数智化转型的一系列问题,加速AI落地,释放应用价值。

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能力,竞争维度已升级。

过去,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更多可能聚焦在硬件参数,比拼谁的服务器算力更强。现在关注的则是系统能力,一方面要持续迭代技术,比如液冷效率、AI 芯片适配等,另一方面还得深入行业,关注行业Know-How,懂行懂业务。在实践中,「卖铲人」的竞争壁垒不再是单一的优势,而是更复合的综合性能力。

在这种趋势下,基础设施服务商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例如,在助力城企数智化转型上,超聚变基于自身的7*24小时全场景实验场,结合从0-1的完整实践,为企业提供从业务咨询到核心商业应用的一系列流程服务。基于过去从业务设计到IT实施的全场景成功实践经验,超聚变不仅提供了xIBT业务变革与数智化转型服务,还提供4A架构等成熟的方法论、模型、工具包等,涵盖财经、研发、制造等领域业务变革、流程设计、IT规划与实施。

三、从独立作战到生态共生,产业格局已重构。

AI落地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行业的发展逻辑“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芯片厂商需要硬件商适配产品,模型公司需要算力商提供测试环境,行业客户需要服务商整合资源。在这种生存逻辑下,产业链不再有前后端之分,而是生态共生体,共同推动AI落地效率提升,走向共赢局面。

超聚变与运营商、软件厂商的深度合作,本质是构建生态共同体——基础设施商作为连接点,让芯片的性能、模型的能力、行业的需求形成闭环。目前,超聚变正积极联合各行业伙伴开展生态共建,打造一体化AI行业落地解决方案,横向技术贯通,融合云服务、虚拟化、大模型、推理引擎、RAG等技术;纵向行业深耕,针对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让算力释放精准价值。

「卖铲人」引领的“掘金时刻”,机会在哪里?

当「卖铲人」站稳脚跟,AI的“掘金时刻”其实是给整个行业开了一扇新门——机遇不再只属于少数技术巨头,而是藏在每一个技术落地的场景里。

首先,对整个AI行业来说,基础设施的成熟会让应用全面爆发成为可能。过去,算力不足、落地太难,很多中小微企业只能“望AI兴叹”。而现在,轻量化推理服务器能让小工厂实现AI质检,定制化算力方案能帮县域政务处理数据。

事实上,超聚变这类服务商的能力越完善,AI就越能实现普惠发展——真正的“掘金”不是谁垄断了技术,而是全行业不分大中小体量都能靠AI创造价值。

但是,对基础设施服务商来说,技术深耕与边界拓展之间仍需要平衡发展。在未来的竞争里,只靠硬件参数赢不了,盲目扩张也会栽跟头。

超聚变的三大业务板块或许能给行业发展提供一种可实践的思路:以算力为核心,向有技术积累的领域延伸。比如,在算力基础上做城企数智化,因为懂数据处理;拓展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因为有电管理、热管理等根技术的深厚积累。这种专业纵深与场景拓展融通的发展模式,才能避免“全而不精”的尴尬局面。

总之,对整个产业生态来说,长期主义将成为生存法则。AI落地不是“一锤子买卖”,企业需要的是能陪跑的伙伴。比如,超聚变把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沉淀成方案,本质是“用自己踩过的坑,帮客户少走弯路”。这种共生共成长的模式,会让服务商与客户、合作伙伴形成深度绑定,共同在AI落地中挖掘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结语

在WAIC 2025上,「卖铲人」的集体亮相,与其说是一次展台聚焦,不如说是AI行业的“成人礼”。当行业从追逐模型光环转向夯实落地根基,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能力,真正的价值创造才刚刚开始。

就像淘金热里,最终能赚到钱的,除了挖到金子的人,还有那些把铲子做好、把路铺好的人。智能体时代的探索者们,正在证明:AI的“掘金时刻”从来不是某类玩家的独角戏,而是整个产业链一起把技术变成价值的过程。而这,或许才是AI真正改变世界的开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极客网无关。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诉邮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5-07-30
AI领域的「卖铲人」涌现WAIC,行业的“掘金时刻”正在到来
文 | 智能相对论作者 | 陈泊丞相比往年大模型、AI 应用的独占C位,在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超聚变等基础设施解决...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