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计量标准缺失 两部门联手填补监管空白

AI计量标准缺失 两部门联手填补监管空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算法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和评估体系,AI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通过建立跨领域的人工智能计量测试平台,填补AI监管空白,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AI计量标准缺失成发展瓶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至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但相关计量标准体系尚未完善。以自动驾驶为例,不同厂商对车辆感知精度、决策响应时间的测试方法各异,导致性能评估缺乏可比性。在AI大模型领域,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问题也因缺乏标准化测试手段而难以量化监管。

业内人士指出,计量标准的缺失不仅影响技术迭代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例如,部分AI医疗设备因算法性能评估不统一,存在误诊风险;工业机器人若缺乏精准的运动控制计量,可能导致生产事故。建立统一的AI计量体系,已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两部门协同攻关关键技术**

《方案》明确提出,将聚焦人工智能算法性能评估、模型安全性测试等核心环节,开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具体措施包括:

1. **构建跨领域测试平台**:整合算法、传感器、无人系统等资源,开发通用性计量工具,提升评估效率。

2. **建立风险等级体系**:针对AI应用场景差异,划分风险等级并制定差异化测试标准,如金融风控模型需满足更高安全性要求。

3. **推动成果转化**:通过项目库征集需求,联合企业、科研机构攻关,加速技术落地。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专家表示,该方案首次系统梳理了AI产业的计量需求,尤其在自主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等方向提出了量化指标设计路径,有望解决“测不准、评不一”的痛点。

**覆盖全链条的产业赋能**

人工智能外,《方案》还涵盖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10个重点领域,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计量支撑。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将完善电池性能衰减计量方法;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基因测序设备校准标准。这种多产业协同布局,有助于避免计量体系碎片化。

市场分析认为,此次两部门联手,既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响应,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基础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80%的AI标准由欧美主导,中国通过填补计量空白,可为技术话语权争夺提供支撑。

**结语**

《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AI监管进入标准化新阶段。未来,随着计量测试平台的建成和风险等级体系的落地,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在规范中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应用。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还需产学研各方协同,共同推动计量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25-07-09
AI计量标准缺失 两部门联手填补监管空白
AI计量标准缺失 两部门联手填补监管空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算法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缺乏统...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