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公安重拳出击:AI造假、韦东奕仿冒账号遭清理,造谣者被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尤其是借助AI技术、仿冒名人账号等手段,使得虚假信息更具迷惑性和破坏性。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各级网信和公安部门持续加大整治力度,针对AI造假、仿冒账号、恶意造谣等行为展开专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AI技术滥用成谣言新工具,监管部门重拳整治**
AI技术的普及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但也成为造谣者的新工具。部分不法分子利用AI生成虚假图片、视频,甚至伪造新闻报道,扰乱社会秩序。例如,2025年6月期间,网络上曾流传“高考答案流出”“AI监考发现考生作弊”等虚假信息,严重误导公众。此外,AI还被用于炮制灾情事故类谣言,如“湖南永州特大暴雨致汽车被冲走”“深圳地铁11号线爆炸”等,加剧社会恐慌。
针对此类乱象,中央网信办启动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打击AI技术滥用行为。据统计,第一阶段累计处置违规AI小程序、应用程序及智能体3500余款,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6万余条,封禁账号3700余个。通过技术监测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遏制了AI造谣的蔓延趋势。
**仿冒名人账号泛滥,执法部门精准打击**
名人效应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放大器。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仿冒知名人士开设虚假账号,发布不实信息。例如,北京网信部门在6月期间清理假冒“韦东奕”的个人账号超5000个,并对仿冒“高考扁担女孩”的虚假账号依法处置。这些仿冒账号通常以“内幕消息”“独家爆料”为噱头,吸引网民关注,实则传播虚假内容,损害公众利益。
此类行为不仅侵犯个人名誉权,还可能涉及诈骗、诽谤等违法犯罪。上海警方依托“砺剑”“净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涉企有偿删帖、舆情敲诈等行为,保护企业及个人合法权益。执法部门通过账号实名制、内容溯源等技术手段,提高对仿冒行为的识别和处置效率。
**造谣传谣者被严惩,法律震慑效果显著**
网络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秩序,还可能引发群体性恐慌。近期,多地公安部门对造谣者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例如,编造“幼儿园发生大火32名孩子被困”“浙江天台县遭遇特大暴雨致山体滑坡”等谣言的3名网民,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这些案例表明,法律对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有效震慑了潜在的违法者。
**公众需提高辨识能力,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尽管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但网络谣言的治理仍需公众参与。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民,面对热点事件应保持理性,谨慎辨别信息来源。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尤其是涉及社会热点、灾情事故、健康科普的内容,应通过权威渠道核实,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结语**
网络空间的清朗离不开技术监管、法律约束和公众自觉的共同努力。网信和公安部门的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打击网络谣言仍是一场持久战。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网络环境有望进一步净化,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可信的信息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